财新传媒


WTO如何改变中国

2006年11月13日 00:00
来自外国的投资、技术、竞争和市场对中国的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影响



  加入WTO之前,国内外的分析人士担心中国能否承受来自WTO的冲击。这些担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旦开放农产品进口,农民收入可能下降并引发粮食安全问题;(2)中国的民族工业(包括汽车和高科技产业等)由于失去保护可能遭受很大的打击而一蹶不振;(3)面对先进的外国技术的竞争,国内的企业可能破产从而导致大量的失业;(4)低效率的国内金融部门可能受到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危机。
  事实表明,WTO确实为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变化,但其负面的影响远比悲观人士的预测要小的多。这部分是由于包括农产品和金融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没有完成,一些潜在的冲击可能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国外的投资、技术、竞争和市场对中国而言正面意义可能远大于负面影响。
  首先,成为WTO成员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锁定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例如,没有加入WTO的承诺,中国的银行改革不可能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这么大的突破。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已经很难逆转,这方面的好处随着时间推进还会越来越明显。
  其次,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制造业的供应链逐步向中国转移,将中国打造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电子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早期,投资者将这一行业的组装线转移到中国,但仍然从海外进口零部件;逐渐地,一些中间产品的供应商也将产品的生产基地移至中国,既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结果是,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占亚洲的份额从2001年初的21%大幅提高到了今年8月的54%。在纺织和服装行业,同样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在世界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12%提高到了现在的接近20%。
  第三,WTO为中国的传统增长方式注入了活力,缓解了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中国传统增长方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投资拉动,这一增长方式在加入WTO之后得以延续,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年的36.5%提高到了2005年的43.4%。尽管有结构失衡的隐忧,中国的宏观经济还没有出现其它亚洲经济在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以后曾经出现的不良经济后果,既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
  为什么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投资高增长没有带来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出现的出口的快速增长吸收了新的产能。事实上,中国出口占GDP的高比例在大国经济中是非常少见的。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减轻了结构失衡的不良后果,使得投资的高增长成为可能。毋庸讳言,当中国的出口已经接近全球出口的9%,过分依赖外需也隐含着很大的风险。如何利用外需尚很强劲的有利时机,积极提升内需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否则,一旦外需走软,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将会加剧,引发通货紧缩。
  第四,为了应对入世五年后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根本扭转了银行改革落后于实体经济改革的局面。通过剥离银行的不良贷款、利用外汇储备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和一系列的监管改革,国内商业银行的总体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包括建行、中行和工商银行的成功上市显示,这些改革已经初步获得了市场投资者的认可。随着加入WTO五年窗口期的结束,银行业全面竞争的序幕即将拉开。
  第五,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中国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进程。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外贸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快速成长。2006年外贸顺差可能是2001年的五倍,10月末的外汇储备有望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增长幅度几乎与外贸顺差相若,现有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于GDP的40%和18个月的进口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在去年7月改革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形成机制,大大提高了汇率制度的弹性;同时QFII和QDII的设计相当于有限度地放宽了对资本账户的限制,并鼓励海外直接投资;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相对于主要货币——美元的升值幅度在今年9月以后有所加快,汇率的波动幅度也逐渐加大。随着外汇市场的不断发育,特别是在天津滨海新区外汇政策改革试点的推出,中国已经向资本账户自由化和人民币可兑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第六,国内私营部门的发展空间在开放的大环境下不但没有被压缩反而不断壮大,显示了顽强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引进外资从2000年的40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724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的份额也从2001年底的51%提高到2006年8月的56.6%,在今年的前七个月中,外资企业的外贸顺差占同期全部顺差的54%。与此同时,国内私营企业在出口中的份额也同步提升,从2001年底的2.8%增加到今年8月的19%。近年来,私营企业所创造的外贸顺差远大于外资企业。这些证据表明,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会挤出国内企业的担心看来是多余的。
  第七,中国加入WTO还在良性竞争、就业和引进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外资企业的进入同时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从2000年的640万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250万。另外,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管理和先进技术,对国内企业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彰现。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15%左右,但就增量而言,中国大约贡献了2004年和2005年全球GDP增长的三分之一。低廉的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大量出口被认为是全球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还消费了大约20%-30%的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对这些商品的国际价格的走向举足轻重。中国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力更加显而易见。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放缓一个百分点,将使整个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0.5个百分点。■

作者分别为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和中国区经济学家。本文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意见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 兼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特公共政策学院Rio Tinto中国经济讲座教授,为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曾经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General Mills经济与金融国际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经济项目主任、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Serica投资基金董事、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和巴克莱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