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意见领袖 > 正文


银行业创新如何超越引进阶段?

2008年01月29日 19:08 来源于 caijing
李伏安:如果依然沿用旧体制,不从客户需求着手,闭门造车,只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脱节

李伏安:如果依然沿用旧体制,不从客户需求着手,闭门造车,只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脱节

  1月16日,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对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涉及的准入条件、审批程序、机构数量、监管主体、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程序及信息交换等六个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明确了两家监管机构的分工和责任,确立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对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配合,确定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的程序,明确信息交换的内容、方式和渠道等方面作了监管约定。
  在银行混业经营破冰的同时,银行金融创新活动不断推进,多种利率和汇率衍生产品、多种理财新产品、信托产品、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金融期货、银行卡、电子银行等金融创新不断涌现。2007年初,监管层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催生了各种以其作为基准的金融产品。2007年8月17日,央行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随后,央行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有关事项公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7年9月29日,央行发布《远期利率协议管理规定》,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业务。
  2008年1月18日,中国银监会召开创新监管工作座谈会。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强调,金融创新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应新的金融需求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选择。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认为,以2008年为起点,今后在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的金融创新形势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他提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不能满足和停留在第一代的“引进”上,而是需要利用国际、国内经验,积极适应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向第二代的“学习 + 自主研发”的创新迈进。
  对于2008年的银行外部环境,李伏安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依然向好,但存在很多挑战。随着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次贷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强劲的出口增长可能无法持续;行业竞争方面,针对“两高一剩”行业的压缩淘汰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土地和房地产领域将面临更严厉调控措施;在流动性和利率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大;汇率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对汇率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李伏安表示,针对这些变化,商业银行方面已经相继提出了贷款买卖、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中长期银行债券主动负债,以及利率套期保值、汇率掉期等创新需求,也同时向监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都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基础上,评估各类现实因素对宏观、微观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改善经营,调整结构,适应环境,规避风险。
  对于第二代金融创新活动,李伏安认为,必须首先建立在了解客户需求之上。商业银行应以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基础,并充分研究不同行业的需求特点,细化产品和服务,评估创新业务的可操作性和风险,评估银行业务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是否能够体现自身的优势,评估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可能风险。也就是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加上“风险可控、成本可算”,最后的创新成果才是有价值的、可持续的。如果依然沿用老的创新体制,不从客户需求方面着手,而仅仅在办公室里面“闭门造车”,只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脱节。
  对于未来的监管工作方向,李伏安表示,监管部门需要明确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主体。监管部门对于市场创新行为的评价应立足于“服务”和“风险”两方面,并用“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标杆,来评估和分析银行创新的可行性。金融创新的监管并非简单的“收”与“放”的关系,也不仅仅是“让做”和“不让做”的问题,而是需要把市场准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许多工具组合起来,通过这些工具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让真正有效的创新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将“伪创新”拒之门外或淘汰出市场。因此,需要转变过去传统的监管思维,找准监管的着力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