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意见领袖 > 正文


中国会放弃粮食自给政策吗?

2008年04月24日 15:33 来源于 caijing
安德森:中期来看,会放弃的,如同在石油和矿石方面的情形

安德森:中期来看,会放弃的,如同在石油和矿石方面的情形

  4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称,世界粮食供应危机已达警戒水平。他呼吁,国际社会制定长期的粮食增产计划。
    同日,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更加复杂,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文章阐释了保证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包括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确保供应和价格稳定、健全储备体系、保护农民利益等多个方面。
  在3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将采取十项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并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
    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节节走高。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以曼谷离岸价计算,最高涨至每吨730美元,年初至今暴涨了70%左右,价格创下34年来最高水平。国际大米均价则随之上涨了25%左右。国际粮价上涨给国内粮食市场增加了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中国政府愿意放弃粮食自给自足政策吗?UB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相信,就中期而言,相信中国政府会这样做的,正如在石油和矿石方面经历过的情形一样。不过,他补充说,需要明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不意味着一定成为食品净进口国,中国还可以是蔬菜、鱼类、水果的净出口国。
  2008年一季度,中国粮食部门CPI同比上涨了近25%,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增速。而去年底以来,国际粮价也以空前的步伐上涨。这两个趋势使得许多人预期,一个结构性的农业繁荣即将来临。但是,安德森认为,从中国的角度看,事情还不至于此。中国食品价格近来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暂时性的,是由供应波动造成的。中国与全球趋势的关联并不大。说到底,中国还是一个粮食和食品净出口国家。在过去数年间,提高补贴,控制土地用途转变,都有助于粮食生产和储备保持稳定。
  但是,安德森表示,我们的确预期,中期来看,中国食品进口将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土地供应下降、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余地有限,居民热量摄入增加,生产要素配置从粮食转入其他食品领域,还有将长期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中期内食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进口更多谷物。整个粮食食品部类的进口量增幅可能达到每年15%,而谷物的增幅可能更高。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趋势,可是,现在还不清楚,它将以多快的速度影响全球粮价和运输市场。
  那么,中国可以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弥补土地供应不足吗?他认为,这是相当困难的,绝大多数“容易”提高的方法都已利用了。以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粮食单产是相当高的,大约相当于美国可比水平的80%到85%。根据OECD的数据,中国的粮食单产大约是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两倍。
  就粮食需求而言,中国人用于食品的支出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25%下降到目前的15%。但是,安德森认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绝对量”而不是“比例”。在过去20年里,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每年递增3%,每天的热量摄入从上世纪70年代的2000大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大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