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不温不火,稳健增长

2008年07月08日 16:53
预计未来数月不会出现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大幅加息等大的政策调整



  温家宝总理于年初表示,2008 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事实证明的确如此。2008 年刚刚过半,中国经济已经遭遇的冲击比之前几年的总和还要多。美国次贷危机向纵深恶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今年1月底2月初,中国南方大部发生50多年一遇的雪灾,导致交通陷入瘫痪,电力供应中断,并推高了食品价格;全球原油和商品价格不断上涨;2008年5月12日,四川及邻近省份发生 30 多年来最严重的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而最近,许多南方省份又遭到暴雨和洪水袭击,造成损失。
  上述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对经济形势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及困惑感日益加大。甚至,即使月度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有较强韧性,恐慌情绪还是有增无减。看到近期有关中国的报道,人们很容易就会以为中国经济将崩盘,原因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产能过剩、严重的供应缺口、失控的高通胀、过紧的宏观调控、庞大资金流入发生逆转,或是上述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虽然我们充分意识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但我们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看法并没有一些人那么悲观。实际上,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应该算是强劲的。第一季实际GDP 增长率为10.6%,出口增长表现出较强韧性,国内投资和消费均稳健增长。我们预计,2008年的实际 GDP 增长率平均为10%左右,到年底通胀率预计将回落至 6%以下。这种情况既算不上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也不能说通胀失控。我们更担心的是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或将威胁中期可持续增长,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讨论结构性失衡问题。
  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了解,我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全面放松,尤其是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在外部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政府不大可能加息或允许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必要时将随时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喜忧参半,宏观调控将继续处在两难境地。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不时有行政控制措施出台,物价管制也将持续更长一些时日。未来数月,供应短缺和瓶颈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出现。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汪涛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曾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与策略主管和英国BP集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拥有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