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进程

2009年03月30日 20:39
通过货币互换,东亚国家货币朝离开长期以来实施的相对于美元的“套算汇率”机制走出了一小步

  陆磊

  货币互换是人民币走向周边国家的一种官方安排,但人民币国际化绝非官方所能包揽,且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

  从货币史的角度看,只有少数国家货币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如英镑、美元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元。货币国际化具有三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一是较高的对外债权持有量;二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进口;三是持续稳定的币值,特别是货币当局不倾向于货币贬值。

  之所以说上述条件并不构成充分条件,是因为任何货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必须依赖另外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原世界货币的不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如果美国继续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国际中心货币必将面临币值的极度不稳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那些具备了上述三个必要条件的货币,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潜质。人民币在地区层面的可接受性相应对美元在其传统领地——东亚地区构成了挑战,货币互换应运而生。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冯仁可

陆磊
陆磊,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央行研究局局长。1996年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于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经济金融处、研究局国际金融处和招商银行研究部工作。曾在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财政部财政政策司进修、工作,并获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学者。曾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招商银行高级研究员、研究部总经理助理;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原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