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哈佛笔记162】人民币国际使用不等于国际化

2011年12月13日 11:27 来源于 财新网
显示一个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指标,除了贸易总量,还包括这个国家是债权国;货币普遍被认为可以保值;有开放的、充分流动性的金融市场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晋)就在最近一两年,人民币在中国大陆境外使用的现象突然增加。香港银行已经开设人民币储蓄账户,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在香港迅速发展。中国的部分国际贸易以人民币计价。自2010年8月,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已经带头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中的一种货币。中国很快会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所以有人预计,人民币将在十年内超越美元,成为第一号国际“硬货币”。

  为此,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经济教授杰弗瑞•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在10月6日试图澄清一些不同用词的意思,回顾历史,最后谈个人看法(关于弗兰克尔的简历及其在肯尼迪学院的国际经济学课程,详见第二本《哈佛经济学笔记2》第一章《开放经济学》)。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请付费阅读

陈晋

自2014年初成为哈佛亚洲中心报告员,负责报道“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讲座系列及其他亚洲中心讲座;2015年7月成为哈佛费正清中心关联研究员。从2005年到2013年,为财新传媒(原《财经》杂志)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2002年于哈佛大学获亚洲研究硕士(MA),1997年于波士顿学院获商业管理硕士(MBA)。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社会问题及公共政策。

更多文章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