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英国发展研究院(SUSSEX)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
回顾2006年,即便当时真的发生通缩,也更可能属于良性通缩,无需宏调政策大动干戈专门应对
如采用GDP平减指数识别,2005年和2006年显然没有通货紧缩,自然不会发生2006年初的判断偏差
像2006年宏观经济即将进入较严重的过热与通胀前夕,较多专家不约而同地表达通缩担忧,或许不完全是宏观预测经常发生的随机误差现象
巴拉萨效应为什么能够解释人民币汇率早先长期贬值,升值压力在过去十余年前才展开的现实
巴拉萨效应有助于对认识新时期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但其最大的认识拦路虎在于如何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持续追赶,人民币汇率一段时期却大幅贬值
从转型经济的规律性角度看,市场化改革导致实际汇率初期贬值,随后可贸易品比重上升会推动实际汇率升值
十年前问题初起时我们准备不足,如果说汇改迟缓有代价,也只能看作是为开放发展必修课所付的学费
如果中国经济能进一步追赶,在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收入上最终与美国不相上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可能最终升值到“破三近二”水平
汇率稳定是相对的,变动则是更为常态性的现象,关键是如何使汇率变动与经济成长规律的要求相一致
宏观偏热与顺差失衡同时发生时,退出汇率盯住制、允许本币适度升值,可兼收内外失衡治理之效
根治审批无疑需继续清除下放现有的不必要审批,同时还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反思深层根源并对症改革
就部门竞争决策影响力而言,发改委无疑是2004年宏调的最大赢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颇为尴尬
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如更全面呈上有关信息,2004年4月宏调风暴的个别超常举措或许不必推出
121号文出手不利,央行需要一段时间修复提升其部门影响力。这对在后续宏调中充分发挥与央行职能具有天然联系的间接、总量、价格工具的功能作用或有不利影响
重大改革需以现实矛盾发酵积聚为背景,更需要决策层改革意向以及学界与舆论呼吁,有时还需要重大突发事件助推
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包含对宏调之手加以规范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宏调改革是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环节之一
以往宏调的内在矛盾与问题的简单描述是:价格搞不对是逻辑起点,货币难管好是传导环节,通胀压力大是直接后果,体制改不动是深层影响,宏调宽泛化是突出表现
作为体制转型环境下的标杆性部门,发改委能否真正转变职能,应是检验新一轮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
如果很多政府部门都能以宏观调控名义“相机抉择”、各取所需地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市场经济与计划体制本质差别便会趋于模糊,对市场主体的长期稳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
发改委在参与和主导比较狭义的宏调政策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方面是否已走过巅峰时期,是观察未来中国宏调政策走势的一个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