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民众的“愤怒”与法官的“理性”:也谈王振华猥亵案量刑
当我们的心中只有工具般的“理性”,法律展现的就是冰冷的面孔,这不啻是对9岁的女孩及其父母,还有所有的感同身受的人的二次伤害
邹佳铭| 2020年06月20日 14:28
田成有:认真对待民法典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法治的竞争。真正的强大,不是有多少豪华高楼、摩天大厦,而是看人民是否过上了自由、平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否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田成有| 2020年06月19日 10:52
左右摇晃的美国(一):保守大法官反水,过世变性女胜诉
6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比例,做出突破性判决:职场不得因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歧视员工。这项判决的意义重大,甚至超过了对同性婚姻的判决,是美国法律对性少数权益保护的里程碑
王光明| 2020年06月19日 10:20
田文昌: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客观属性
在定罪、量刑时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永远是第一位的,离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主观危险性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这就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与行为人主观危险性及其程度的辩证统一关系
田文昌| 2020年06月17日 15:51
疫情“回潮”导致的回溯式隔离该收费吗
各地大多以“从疫区返回”为由,要求被隔离人员自行承担酒店和食宿成本,这一做法在疫情大面积扩散及相持时期,并无太多争议;但当全国疫情基本清零只是偶发“回潮”时,再执行该政策就值得商榷
兰荣杰| 2020年06月16日 14:53
合法性:李的捷径 俞的歧路|再谈当当网公司控制权之争
公安机关不得介入经济纠纷,是警方办案的红线,俞渝方面维权的正途是提起诉讼
王光明| 2020年06月14日 12:11
关键在“算法”:再说航班延误险案“幸”与“罪”
只要李某的行为不涉及与航空公司内部人串通或者窃取商业秘密,而是真实建立在自己的“算法”基础上,不管有没有真实乘机意愿、有没有保险利益、有没有使用别人的身份证,本案都只是一个保险合同纠纷问题
王光明| 2020年06月12日 10:58
从“物”到“人”的觉醒:人格权保护
中国的民法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即从过去注重财产权,注重物权,变为更加注重人格权、人权。这是了不起的立法胜利,也是了不起的人权觉醒
田成有| 2020年06月12日 10:24
赌场与航班延误险:射幸之“幸”还是射幸之“罪”
李某成功获得理赔巨款,是因为她对天气和航班信息研究的技术,并非因为她使用了别人的身份证;别人的身份证虽然令她成功多买了延误险,但不能令她获得理赔。别人的身份证与她获得理赔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聚焦| 2020年06月11日 10:28
购买航班延误险理赔被抓?这可能真不涉及犯罪
保险公司首选的办法应该是完善保险条款和改进投保规则,次选的办法是去法院主张保险合同无效,而不是动辄寻求警权介入。警权依赖,会维持甚至加剧市场主体的惰性、低效和无能
邓学平| 2020年06月10日 21:53
疫情中的谣言处理:读最高检十批妨害疫情防控典型案例通报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法律惩罚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并不是造谣;谣言的负面影响主要也并不是依靠法律惩罚加以消除和防范的
魏永征| 2020年06月08日 13:11
田成有:从“法”到“典”的私权保护新时代
民法典姓“民”,全面保障“民权”,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
田成有| 2020年06月04日 17:57
城市管理者有义务阻止仇恨言论
纯粹的言论被给予广泛的宪法保护,而伴随着非法行为的言论则不是这样
文森特·约翰逊| 2020年06月03日 16:41
诋毁污蔑中医药涉嫌寻衅滋事,这不是保护中医药
科学的问题,还是要由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通过立法去保护一种医学的特殊地位或者用司法手段去解决医学上的认识分歧,肯定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邓学平| 2020年06月03日 14:39
留学山顶已到,将出现明显拐点
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70万,创历史最高纪录,但持续增长背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疲态,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山顶的拐点提前到来
陈志文| 2020年06月02日 1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