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中国金融体系中,如果有货币空转,也只是一个表象,实质的问题是银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辨别好企业与坏企业的能力不足
日本贸易逆差的局势一定时期内难以扭转;一旦CPI转为正值并持续上升,激进的量宽政策将无法持续
避免出现货币或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就是把外汇资产尽早逐步归还企业和家庭
产业金融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借助金融手段,化虚无为实有
中国存在人口红利,意味着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低于劳动对企业新增产值的贡献。经济转型就是要消除人口红利,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状态
由实体经济改变可能引致的日债危机的爆发点在于,日本的民众与投资者何时形成对日元贬值与通胀的双预期。一旦预期成形,危机爆发
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首先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会推动物价的全面上涨
美国经济增长虽不太快,而企业利润总额早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
收入、消费、就业这样的循环若能良性发展下去的,中国可从“中等收入”上升到“高等收入”国家,转型的前提是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微观地看,行业整合的困难与痛苦可想而知,但这正是中国经济正在由供给推动型的经济转入消费拉动型经济的表象
GDP放缓,但就业情况持续改善,受益于服务业扩张,是否说明中国经济正发生结构性变化
判断资源价格是否长期熊市,既要分析美元大幅贬值可能,还要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受到三正一负四股力量共同推动,其中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可延续过去模式
经济社会需要银行间接融资的理由,是银行体系相对债券市场的信息优势,以更正确地判断借款人的风险
政府与监管部门的最主要职责不是杜绝所有的风险。系统性危机也并非中小金融机构带来,恰出于被认为有现代风险管理系统的大型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