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华 | 文
在看完2012年第41期《新世纪》周刊的“中国式次贷”后,感慨良多。
一是这一趟城投债再次放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希望以基建投资刺激经济的动力未变,但不论是贷款还是发债,地方政府负债上升的现实都无法改变。在经济增速放慢的背景下,前两年控制地方政府负债扩张的努力又付诸东流。
二是买这一轮城投债的人看重的并非项目是否可行,而是着眼于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不能说他们不理性,因为在企业资金链吃紧时,地方政府往往都会出手相助。这番“好心”的结果,是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比例低估了真实情况。
□ 陈昌华 | 文
在看完2012年第41期《新世纪》周刊的“中国式次贷”后,感慨良多。
一是这一趟城投债再次放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希望以基建投资刺激经济的动力未变,但不论是贷款还是发债,地方政府负债上升的现实都无法改变。在经济增速放慢的背景下,前两年控制地方政府负债扩张的努力又付诸东流。
二是买这一轮城投债的人看重的并非项目是否可行,而是着眼于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不能说他们不理性,因为在企业资金链吃紧时,地方政府往往都会出手相助。这番“好心”的结果,是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比例低估了真实情况。
版面编辑:冯仁可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