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氨制冷的内外有别——再谈液氨事故根源

2013年09月02日 14:26
T中
吉林和上海两起氨泄漏恶性事故,说明中国对氨的使用不是管理得不严格,而是管理得不科学不严谨

  陶光远|文

   吉林和上海的液氨泄漏事件发生后,一部分人认为祸根在氨,因而要求取缔氨制冷;而另一些人则表示,发达国家使用氨制冷很普遍,使用的范围甚至比中国还宽广,问题在于管道设备,罪不在氨。其实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也都不完全。

  对于氨制冷,确实存在着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对氨制冷的限制比发达国家还严。但中国的氨泄漏灾难性事故却比发达国家频繁得多。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使用范围上。德国对危险品的使用进行限制,对氨这类易燃有毒危险品,规定容纳该类危险品的管道容器不得进入人员密集和没有给该区域人员配备防护装具的范围;于是氨制冷在制冷机房,制冷机房有相应的通风装置,氨的用量有限,如果输送到制冷机房外使用,则必须保障管道和蒸发器等设备所处的区域人员不密集、该区域人员配备防护装具。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张兰太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