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三中全会:当局清 市场迷

2013年11月08日 16:34
T中
投资者应该准备好即将来临的显著系统性改良,而不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财新网】(专栏作家 洪灏)“经济学单一对价格理论的研究,或会令经济学陷入僵化的抉择科学,而忽视了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罗纳德•科斯

    十一届三中全会并非是改革的起始点,而是前期改革的集中展现;十八届或将亦然:三中全会终于举行,投资者对此充满殷切的期望。许多人都期待中国的经济甚至政治体制出现翻天覆地、快速进取的转型。这种不切实际的憧憬,乃源于对中国改革历史的误解。当然,“383”改革方案蓝图、反贪腐运动和政府的宣传都间接令市场产生了这种憧憬。然而,投资者可能将会感到失望。市场普遍认为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奠定现代中国经济的重要时刻,但这个信念实有别于中国文化中循序渐进的概念。事实上,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两年,中国已开始出现转变,包括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重新启动“四个现代化”运动和发起“对外大跃进”运动。当1978年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有些改革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三中全会则巩固了这些改革并把这些改革正式化。假如1978年的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未有任何起色,那么那次三中全会也只会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页而已。此外,市场共识还认为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是经过完美的顶层设计的、是一场由上而下地对经济体系进行的革命。然而,吴敬琏教授指出,1978年的改革事实上跟随着一个双轨制度,从农业私有化进行基层改革,农村企业逐渐提高效率,并取得上层的首肯。与此同时,基层改革亦有助弥补当时国企改革轨道上遇到的障碍。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与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会面期间指出,1978年改革的重点是在于推进农村改革,而1984年改革的重点将在于城镇改革。“尽管城镇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加复杂,我们已在农村改革中取得成功,我们对成功进行城镇改革充满信心。”这种说法巧妙地把民营和国家层面的两项改革结合起来,刻画出一幅改革的设计蓝图。尽管如此,毋庸置疑的是,政府的务实和开放思想有助促进改革的实行。简而言之,1978年的三中全会似乎是具备渐进的性质,是一个经过不断试验和错误而得出的结果,而并非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和刻意的尝试。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路炳阳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