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为了“争夺”高铁站点选址,各地频现新招数。在河南,郑(州)万(州)高铁选址方案中的邓州和新野进入白热化争夺阶段,邓州市发改委官网刊文炮轰专家“脑子进水”,领导进京,民众打横幅力挺。在湖南邵阳,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高铁仿佛成为拓展公众民主参与的新动力。
新华社撰文总结了地方的各种花样,探究“高铁政治经济学”,并称“随着高铁‘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渐凸显,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甚至成为发展高铁的‘负资产’。”
高铁选站为何会从原来的冷淡排斥到现在的过度热情?高铁争夺站的背后反映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