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权威人士”指点中国经济迷津

2015年05月27日 08:49
T中
系统回应了社会关切,透露出关于经济形势的理性思考,这对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十分及时、解渴,并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政策取向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胜军)进入2015年以来,经济加速下行,硬着陆风险上升。在经济压力倒逼之下,央行连续多次降息降准、发改委加速批准基础设施项目。在流动性预期推动下,股市特别是创业板呈现疯牛状态。“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国经济似乎在重新回到“四万亿”的轨道。这令人不能不感慨凯恩斯那句名言的威力: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面对这种局面,社会各界争议再起。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中国金融的杠杆率在全球来说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加银行信贷是饮鸩止渴的行为。银行不能总是要央行放水。” 吴敬琏认为,“在实体经济疲弱时,不能用货币政策,因为发多少货币都不会到实体经济中去。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要现金为王,而不是投到实业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士锦指出,“中国目前的价格低迷,是产能过剩所导致。这个时候仅仅增加货币供给,而不大力推严重过剩产能的退出,很可能陷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循环,延缓必不可少的结构调整,会加大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且推迟优秀企业盈利能力的恢复”。畅销书《大停滞》作者Tyler Cowen犀利地评价说,“主要问题是你不可能每年都投资GDP的一半且做得还很好。7%增速中很多都基于投资,建更多的住宅,但如果没人住进去,你可以发表数据说增速是7%,但真正意义上的增速没有7%,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降至7%之下,剩余的部分借助于债务、贷款,包括企业贷款、地方政府借贷,这些贷款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王影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最新财新周刊|新能源车险难题

宁德时代计划建设万座超充站

显影|商品房自拆自建僵局

铜价时隔两年站上1万美元关口 是否脱离基本面?

最新财新周刊|无纺布袋的“环保错觉”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