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张涛)每当经济下行,无论是对宏观层而言,还是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都需要做一个判断,即经济下行的趋势性拐点是在什么位置,会在什么时间出现。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我们经常见到的词——“经济探底”。
可是在经济运行中究竟如何看待这个“底”字呢?
首先,“底”有两种:
一种是在经济上行甚至过热过程中,宏观层更多追求“软着陆”,例如1993年至1996年期间,经济增长率由17%降至10%左右,通货膨胀由27%降至5%以下,大体上可以说在调整经济运行过热的过程中,这个“探底”更多是主动为之,因为不调整就很可能会演变成恶性通货膨胀,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总需求太旺盛了,需要给需求端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