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金融监管决策中的词语误导效应

2021年03月06日 22:14
T中
词语扭曲监管决策和改革决策的现象应当引起注意,应尽量降低和消除这种影响,全面深入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客观冷静地进行决策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寿双)最近一段时间,IPO“堰塞湖”一词又重新受到热议。当你看到“堰塞湖”这个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一般人脑子里会重现审批制下艰难冗长的IPO审批过程,企业通常要排队3-4年才能通过审核,几百家企业苦苦地熬着等着监管机构翻自己的牌。进一步你会想到,那现在注册制改革了,如果再出现“堰塞湖”就意味着改革的失败,都注册制了怎么还能堰塞湖呢。

  但实际上,我们无意间被“堰塞湖”这个词语误导了。等待上市的企业多、审核时间长,可能是审核效率低下造成的,也可能是改革让大家对上市充满希望,而且确实符合上市条件的好企业比较多导致的,如果是后者,这本身是一个好事,说明我们这经济和市场都比较活跃。事实上,我们现在确实处于第二种状态。就像中国游客行动起来可以在境外把商场买空一样,这么多对IPO热情似火的企业,集中到哪个交易所都会导致“塞车”,香港联交所审核进度近两年同样在变慢,排队很长甚至动员企业迟一点报材料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对不同类型公司审核上差异对待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堰塞湖”这个特定词语,就会影响包括监管者在内对事物认知,进而影响决策。为了避免让人们形成改革效果不佳的评价,监管机构就有动力行动起来消灭“堰塞湖”,从而会加大抽查力度、劝退、提高显性或隐性门槛等。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反应,会影响大家对市场化的期待和信仰的树立,而且实际上,排队长本身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更可以说是好事,慢一点就慢一点呗,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换一种说法,说中国十分活跃,注册制改革成效明显,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世界最多,是不是感觉起来就好的多?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李东昊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河南大学大礼堂火灾被提级调查 原因仍有待查明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 将首次在月背取样

美政府对多国近300个实体又发动一波涉俄制裁 含内地和香港企业

大理,治不好北上广深人的焦虑|故事

专题|广东梅大高速塌方灾害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