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非共赢重在民营企业

2018年11月07日 10:41
中非合作共赢,取决于中非民营小微企业,能否将经济合作的果实带到非洲每一个角落,带进每一个非洲家庭
2007年3月31日,安哥拉,中国公司承建的安哥拉铁路,中国工人在铁路工地上铺设铁轨。中非合作共赢,取决于中非民营小微企业,能否将经济合作的果实带到非洲每一个角落,带进每一个非洲家庭。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专栏作家 丁宇)二十多年前,在德国读博士的时候,由于同属发展中国家,与在欧洲的非洲同学多有交流。非洲同学,同样抱着学习知识发展国家的动机,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学习科学技术,也学习先进的经济发展理论与经验。当年,参加学术界与政治经济界的研讨,是学习的组成部分。某次,研讨的主题是欧洲非洲贸易壁垒以及对非洲人道主义援助的经济效果。我个人由于从本科开始一直就对非洲很感兴趣,就参与了分析与讨论。

  当年欧洲由于政治原因而存在大量农业补贴,扭曲价格而引导生产出超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部分农产品被政府采购并无偿赠送给符合欧洲国家政治标准的非洲政权。根据我们研讨分析的结果,这些赠与,不但没有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竞争力,反而因为扭曲了价格机制而破坏了正在萌芽发展的非洲本土农业。而另一方面,欧盟通过各种非关税措施阻碍了非洲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客观上妨碍了非洲企业的发展。各种类似的、对非洲中长期发展造成负面作用的国际援助并不少,而部分非洲国家,未能以独立发展为主,而是完全将经济交给了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将发展交给了对外部援助的依赖。二十多年下来,中国的发展走在了非洲国家的前面。

  近年来,由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化,我也更加关注非洲的发展。本文以近期对在非洲中资企业的分析、对企业家的访谈为基础,集合最近在非洲的一些亲身体验,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各方感兴趣的朋友讨论参考。

国企是大动脉,民营企业是毛细血管

  中国政府对于非洲国家的帮助是发自内心。以前是竭尽所能,帮助非洲人民摆脱压迫,现在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助非洲通过发展减少贫困。中国希望借此,在世界发展的舞台上,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找到同路人。遗憾的是,近年中非合作,虽然成果众多,但是大多是基于中国大力投入,对于非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众多的援助,部分未能惠及非洲人民。花了很多钱做事,未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反而被部分非洲民众误解。这样的现状,促使我们反思,中国与非洲合作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的中非合作,大型国企是主导力量,尽管这次在东非某国,也明显看到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具体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停电停水次数减少,大多数地区拥有无线网络,这些成就,中国国企在非洲的团队,功不可没。但是,国家层面优秀的战略发展设计与良好的合作意愿,在执行层面到了大多数国企经理人手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些原因如下:

  比如,大多数国企没有把非洲当成国家战略,没有把非洲市场当成自身机遇。因此,派驻非洲的经理人,往往不是最有能力的经理人或者最有潜力的年轻人,这种人力资源结构,制约了非洲团队获得总部资源以及自身在异国独立发展的能力。这种情况并不陌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之初,西方大型企业派驻中国的经理人团队,往往也不是最强的。

  比如,派驻非洲的人员,并不将非洲看做事业长期发展的平台。一些人员、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者,将非洲视为事业发展上的一个短暂过渡,蜻蜓点水,不用心研究分析所在非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不用心与本地商家交往融入本地商业体系,不学习所在国语言融入所在国社会文化生活,而是将精力用在申请调离非洲岗位。他们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与当地社会接触很少。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一些国企没有长期非洲发展战略,得过且过,承接中国国家项目,挣一笔再说。甚至不负责任地破坏环境,招惹是非。

  比如,国有企业,主要任务是完成承接项目,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不感兴趣。很多能促使中非商贸交流的双赢项目,他们出于部门隔阂,宁可选择不做。

  但是,在非洲的中国人,能够很敏锐的捕捉商机!

  东非某国之行,遇到赴非洲打井,因自身需求种植蔬菜而逐渐壮大,目前经营农业种植产业的淮安人;遇到赴东非推销纺织品的宁波人;遇到为工程做供应而在非洲生活二十多年的长春人,林林总总,中国个体经营者,中国的民营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嗅觉,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他们看准商机,主动编织商业网络,通过与非洲供应商的合作,优化其采购;通过与非洲分销商的协调,优化商品的分销;他们雇佣非洲本地员工,他们协助社区发展。可以这么说,他们在非洲顽强生存与成长,逐渐成为非洲国家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非洲之行,我住在一位福建人开办的旅馆,前台的非洲员工,甚至能用汉语向中国旅客问候,而老板自己,明显看得出是在当地环境中如鱼得水。

  中非合作,如果中长期希望获得非洲普通民众的支持,就必须在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让更多的非洲老百姓参与其中,并给其通过努力改善生活的机会。给予非洲众多的非洲小微企业,通过参与中非贸易,以及围绕中非合作的产业链获利与发展的机会,中非合作,才能获得非洲社会的普遍支持。同样,合作必须双赢,才能持续发展壮大。中非合作,也不能是中国单方面的付出,只有中国民众在中非贸易中获利,中国政府极具远见的中非合作战略,才能获得中国民众的普遍支持。中国民众的利益,体现在中国众多的小微企业通过中非贸易以及更加深化的中非合作获利,体现在中国的中青年人能在非洲这片极具潜力的土地,找到自身就业与发展的机遇。更重要的是,中非合作的发展潜力,能够缓解国内目前面临的经济产能饱和、增长乏力、经济信心逐步消失的困境,能在中非合作共赢的大战略下,为中国经济发展升级提供机遇。

调整中非合作机制,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

  中非合作,需要政府制定合作规则并打造一个有规则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国企是大动脉,将大量的资源输送到有战略需求的领域。但是,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只有他们,才具备毛细血管的功能,能将这些资源,融通渗透到微观领域,渗透到非洲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中非合作共赢,取决于中非民营小微企业,能否将经济合作的果实带到非洲每一个角落,带进每一个非洲家庭。

  中国今天所获得的成就,中国政府相对睿智的治理,功不可没。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人勤劳奋斗的原动力,而市场经济机制,是这些原动力的行动信号灯。(目前国内的经济困境,实际上是市场弱化,权力强化的结果,这篇文章中,不就此展开阐述)。中非合作共赢,需要的是强化市场经济制度。中国与非洲政府,应该建立规则,保护中非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保护合法框架下的自由贸易、保护投资、保护中非众多小微企业自身辛勤劳动的果实。只有这样,中非合作,才能做到实处,才能令普通老百姓获利,才能获得长期的社会认同与政治支持。

标准促进信任,杜绝短期暴利,谋求长期稳健发展

  目前中非合作,还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阶段。这个阶段中,无序发展虽然为合作注入了活力,也给了一系列的不法商人提供了空子,违法经营、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以劣充好、林林总总,降低了中非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为各自的品牌蒙上了不信任的灰尘。

  中非政府的职责,是建立标准,促进民间经济合作的信任。通过明智但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不法行为,以谋求长期健康稳健发展。

  就此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塑造“中国品质”的品牌:

  由于目前中非民营企业的交易,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劣充好,将质量差的产品销售到非洲消费者手里(东非出现过中国假农药事宜,社会影响极差)。同样的惨痛教训,我们在东欧和俄罗斯市场已经经历过一次。失去的信任,需要非常多的时间重新建立,砸掉的产品品牌,也需要付出数倍的代价才能重新建立。避免中国产品品牌被砸,中国政府应该承担起维护国家产品品牌的责任。

  建议中国政府与在非洲的华人商户,建立中国品牌管理委员会。基于中国企业自愿加入的原则,入会企业(包括小微企业会员)承诺其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其宣传与质量一致。承诺在非洲遵守当地环保规范等等规则。承诺的会员被许可在产品打上“中国品质”的标示,该企业进入名录,在品牌网站上公示并告知非洲相关部门。中国国企海外招标,将品质成员与否,列入考虑因素。对于违法被查出企业,网站公示并提交非洲部门。

  “中国品质”品牌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产品在非洲的声望,起码被视为中端至高端产品,避免类似东欧与俄罗斯市场的惨痛教训(被视为低端产品而压价,进而品质更差,恶性循环),降低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信任成本。

  第二,有序促进非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通过启动非洲“天然”农产品在中国中高端市场的销售,提升非洲市场的购买力。

  目前,非洲相当一部分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其政府启动的工业化,也是基于农业产品盈余为基础的工业化。具体体现在农产品加工深度的提升,体现在现代化农业发展所必要的工业配套设置,如水电力、如现代化育种、如绿色化肥等产业。很可惜,这些国家,由于市场机制的缺失,很多国家或者区域,缺少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农业生产,蓄水灌溉系统缺失,化肥缺失,电力缺失,为种养殖服务的现代科学育种服务等产业,更是缺失。因此,非洲农民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靠天吃饭,即使收成年景好的时候,也没有能力通过市场良好获利并积累,加上金融服务的缺失,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或通过深加工提升获利能力,缺乏中长期提升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国可以通过系统性的缺失分析,洞悉非洲合作国家农业供应链所缺失的环节,通过引入中国对口优秀民营企业的方式,弥补非洲农业产业链的不足。例如,在农业品深加工领域。

  根据我的观察,中国都市里面,中高收入家庭拥有极大的优质食品消费能力。北京、上海、深圳、苏州这样的大城市中,大量的中高收入家庭,为了孩子与自身的食品安全,宁可高价购买从欧美进口的食品,各类高端生活食品超市应运而生。实际上,由于非洲缺少重工业,很多区域,农业生产如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完全是自然生态生长(本人在非洲品尝的果汁,品质明显高于某国产知名品牌),这些纯天然食品,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考虑到中美的贸易纠纷,协助非洲国家建立农业供应链,帮助其建立品质管理与品牌,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非洲产品,由于市场机制的欠缺,对中国市场,缺少品牌管理。就此,建议中国政府协助(而不是主导)建立“自然非洲”的天然食品品牌,并借助中粮等国企渠道,进入中国的食品消费市场,特别是针对中高端消费者的高端食品市场。非洲的土壤,大多数没有重金属污染,其生产的大米,可以媲美东北大米,其芝麻,花生,腰果,以及品质繁多的水果,都是美国产品良好的替代品。

  非洲合作共赢,应从双方需求与优势出发。非洲农业是其具有潜力的优势产品,中非合作,重点应从农业开启。

  作者为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小微信贷资深专家,世界银行IFC特聘专家,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高级顾问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张翔宇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小微信贷资深专家,世界银行IFC特聘专家,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高级顾问。至今为20多个地方性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大型小微金融机构提供过小微贷款业务与风险管理技术。2018年1月至今参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数字金融服务项目组、为领先的互联网银行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