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观点

从讼师到律师之路有多远

2015年08月05日 13:09
T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讼师到律师,一字之差,却需跋涉迢迢千里,而这也正是中国律师的困境和历史使命

  【财新网】(专栏作家 邹佳铭)2015年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律师的多事之秋。当前路不甚清晰之时,也许回头看看来路,能让我们更坚定地找到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生的“讼师”形象

  律师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古罗马。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因为古罗马有发达的小商品经济及较完善的奴隶制民主制度。但是我国传统缺少律师制度生成的土壤,从经济上而论,漫长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活动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得社会生产主要是以血缘关系展开,产品交换不发达,维护交易安全的一般强制性规则的需求并不明显;从政治上而论,传统中国社会奉行“大一统”观念,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行政与司法合一,行政权以绝对的权威介入纠纷。各级官吏对于一般轻微案件,以化解、调处为原则解决纠纷。对于严重犯罪,则予以严惩。被告人只是被审判的对象,没有任何权利保障可言;从文化上而论,儒家学说在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强调“和为贵”,主张“礼优于法”,认为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不是最佳的治国之道,血缘情感、伦理道德等成为一个国家通行的社会治理规则。法律无用武之地,更不可能产生对律师职业的需求。相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一种“讼终凶”的法律观念,并使得中国律师的萌芽——“讼师”,一直处在历史的幽暗处,无法在法庭生根发展。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范颖洁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