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T中

赤字货币化的思考

2024年04月08日 13:51
蒋飞
蒋飞

经济学者

中国到了要赤字货币化的时刻了吗?中国需要赤字货币化吗?
news 原图 1994年12月26日,日本街头。图:视觉中国

  近期随着财政部发行超长期国债,有市场人士认为政府或准备允许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进而可能赤字货币化。首先,我们跳过中国实施赤字货币化的法理上或技术上的讨论,直接回答两个问题:中国到了要赤字货币化的时刻了吗?中国需要赤字货币化吗?

  赤字货币化是一种政策手段,其实施起来并不复杂。但其背后代表的理论和逻辑却并不简单,这种政策一般是面临长期通缩风险时才会考虑实施。如果前期不承认受到长期通缩的威胁,财政与货币政策反应太晚、太弱,错过传统货币政策实施窗口,那么即使之后坚持实施赤字货币化,政策出台之后经济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难以较快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案例就出现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身上,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来评估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和效果。

日本政府未预料到长期通缩的到来

  日本政府未预料到长期通缩的到来,是其在1991年至1995年政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对这一判断,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的《泡沫/通缩时期的日本经济与经济政策》著作以及时任大藏省国际金融局长的行天丰雄在《时运变迁》中都给予认可。美国和欧洲、甚至日本国内的广泛共识是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太晚、太弱。克鲁格曼(1998)指出,1991年至1995年期间没有大幅降低实际利率,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出现。Ahearne(2002)分析到:“在1991年第一季度到1995年第二季度期间,如果日本央行额外降息250基点,就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边放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