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T中

刺激政策的是非之辩

2024年08月19日 15:00
徐高
徐高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刺激经济不是“饮鸩止渴”,而是经济结构失衡前提下稳定经济的必要之策。不能将这种技术性的、需视情况而灵活使用的手段,与长期要坚持的大政方针对立起来。否则会画地为牢,自我设限,人为加大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难度
news 原图 2024年5月16日,广东深圳市盐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图:IC PHOTO

  当前,各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估没有太大分歧,普遍认为中国有需求收缩、增长下行之明显压力,风险不低。但在中国是否需要通过刺激政策来托底经济增长这个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赞成与反对的声音都有。各方在刺激政策是否有效、是否有持续性、长短期成本收益状况等多个问题上缺乏共识。刺激政策因缺乏共识而面临不小阻力,推出时更多只能像“挤牙膏”一样被经济压力所倒逼出来,因而往往滞后于形势变化,令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更有利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提升政策的领先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刺激政策的成本收益、利害得失做深入分析,把各方对政策刺激的疑惑之处讲深讲透,从而凝聚共识。本文试图利用宏观思维,深度剖析刺激政策的约束条件所在,探讨政策的效果、持续性等关键问题,以明辨刺激政策的是非。

评价宏观政策要有宏观思维

  评估宏观政策的利害,不能就政策论政策地一概而论,而必须要将政策放到具体的宏观环境中来进行。同样的宏观政策,在不同宏观环境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某种宏观环境中利大于弊的政策,在另一种宏观环境中就可能弊大于利。这是因为宏观政策在经济中施行时存在复杂的反馈传导机制,会产生一环接一环的扩散效应。不同宏观环境中,政策的反馈传导状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从而让同样的政策产生不一样的后果。脱离宏观环境来评价政策应不应当,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