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陆磊:特殊环境 现实之选

2006年12月25日 00:00

  陆磊

  转型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远较成熟市场经济体复杂而多变。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造成的。第一,经济和金融转型意味着体制的重大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在某个历史阶段是有效的,但在另一个阶段很可能失灵。第二,经济转型中的某些结构性风险导致经典的货币政策工具未必有效。

  中国的特殊宏观经济决定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的混合使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显得简单而直观,其假设在于经济结构是稳定的,基准利率可以传递并影响到经济各层面。问题在于,中国很难找到稳定的传递途径,货币政策也就持续处于摸索之中。中国近年来的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上,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以下,人民币流动性存在过剩的压力。无论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前的“投资膨胀必然导致通胀”的命题,还是经典货币理论中“通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似乎都不适用。面对通胀,货币政策应该紧缩,面对物价涨幅走低,货币政策应该扩张。这种宏观经济状态是国外央行几乎从未遭遇过的,于是,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是“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混合使用”。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冯仁可

陆磊
陆磊,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央行研究局局长。1996年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于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经济金融处、研究局国际金融处和招商银行研究部工作。曾在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财政部财政政策司进修、工作,并获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学者。曾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招商银行高级研究员、研究部总经理助理;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原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