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市场预测错了什么
2017年,内需预测方面,市场判断与实际数据结果偏差不大;外需预测方面,市场判断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外需判断的保守最终导致整个GDP方向判断的错误
2018年03月01日 11:47
2018年房地产投资韧性几何?
在住房低库存难以显著改变的情形下,土地供应及其购置的拐点短期内或难以显现,房地产投资稳中趋缓的韧性将随之持续。尽管如此,仍要警惕金融强监管以及供给侧扰动等对房地产投资造成的冲击
2018年02月11日 12:27
2018:经济韧性与政策定力的博弈
内外需的分化、名义与实际值的背离、经济韧性与政策趋严的平衡这三条逻辑主线仍将左右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
2018年01月30日 11:16
价格幻觉,还是真实增长?
产量扩张与价格抬升对工业企业的整体利润回升都产生了正的贡献,但价格效应更加突出,利润回升中存在较多“价格幻觉”
2018年01月10日 11:27
供给扰动与需求扩张
行业集中度、产能利用率这些微观领域的供给面变化确实部分反映了需求面改善的信息,但并不预示未来总需求以及整个经济动能的持续向好。预计供给面的扰动因素在2018年会边际减缓
2017年12月22日 09:24
当资本外流不再是问题
中国政策利率亦步亦趋跟随美联储步伐的必要性并不明显。短期内跨境资本管理现状不会迅速改变。但长期来看,过严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不利于我国全球配置资源
2017年12月11日 14:59
居民加杠杆的是与非
尽管杠杆率高企并不必然意味金融风险的暴露,但增速过快确实值得关注。适度的居民加杠杆将对消费产生拉动而非抑制作用
2017年12月01日 13:36
货币的故事:第17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演说
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总需求管理工具,不可能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受到结构性问题的掣肘。货币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在于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基本稳定,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关键是要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和改革
2017年11月20日 17:02
行业集中度提升助推经济向好?
集中度提高并不必然带来行业盈利改善及宏观经济整体向好。我国上中下游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实际效果有着明显区别。从长期看,由市场自发力量推动的集中度提升,更有可能带来行业盈利能力的持续提高和经济动能的改善
2017年11月15日 12:15
债务-通缩,还是债务-通胀?
中国的债务-通缩风险不容小觑,通缩阴影的彻底摆脱取决于未来债务杠杆的去化程度
2017年10月25日 11:31
CPI为何波澜不惊?
在总需求稳中趋缓的前提下,通胀风险仍整体可控。预计CPI将在明年春节期间触及2%-3%之间的高点后逐步回落,届时CPI与PPI也将重新回归同步走势,并与总需求的整体趋势保持一致
2017年10月13日 13:53
房地产市场何时不再分化
无论是从住宅销量还是房价等指标来看,今年以来三四线与一二线城市之间呈现出了历史少有的明显分化。总的来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需求的超预期及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与因城施策的措施息息相关
2017年09月19日 13:50
制造业回升的源泉:供给还是需求?
目前断言供给侧产能完全出清尚早,终端需求强度稳中趋缓,制造业投资下半年难以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周期变化
2017年09月01日 16:42
以货币观经济:为何背离?走势怎样?
现阶段单一的货币数量指标已难以准确刻画实际融资条件松紧并指示未来经济冷暖,同时考虑量与价的波动成为衡量当前货币松紧的现实选择
2017年08月11日 16:47
消费开启“新周期”?
消费的高贡献率并不必然意味着消费内生动力的增强,而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的变化,即表明投资增速相对消费增速下降得更快。关注与消费有关的结构性变化,或许比关注消费本身的增速更为重要
2017年07月27日 14:02
金融去杠杆的客观阻力与房地产市场新变化
即使当资产泡沫进行了主动或者被动调整,实体的贷款占比依然是下降的,也就是脱了虚未必能够向实,而且还有可能整个“蛋糕”的总量减少
2017年07月19日 16:04
短期利率波动之谜
对中长期利率进行调控会放大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更复杂的是,同时调控多个期限的利率将使得其传导效应相互叠加,市场预期容易混乱,短期利率的波动随之显著加大。只要中长期政策工具持续被倚重,短期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便会成为常态
2017年07月10日 11:19
决定房地产投资的“短边”
供给还是需求?地根还是银根?
2017年06月21日 13:11
再通胀的起落
美元并非再通胀的主因,以行政性限产为主要特征的供给侧改革及预期成为推动此轮中国乃至全球再通胀的重要因素
2017年06月09日 10:49
金融监管叠加下的货币紧缩
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需要剥丝抽茧的耐心
2017年05月26日 10:25
加载更多
伍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中国经济、全球市场预测双冠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清华、复旦、人大等校兼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