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远见杯”中国经济、全球市场预测双冠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清华、复旦、人大等校兼职导师。
展望下半年,随着供给冲击逐步退去,需求走弱将重新主导全球经济,“胀”更多地向“滞”转化
与过往不同,也许是出于对动态清零下现有病毒高传染性及疫情反弹的顾虑,本轮峰值后管控放松速度明显偏慢,压制了经济环比修复的弹性
预期低位有起伏,市场又将如何表达?
各种迹象表明,本轮经济修复的弹性显著弱化。本轮疫情峰值过后的经济修复或更平缓,更像U型,而非V型
疫情及管控政策仍有不确定性下,居民储蓄意愿难以明显下降,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全年增速预计为负
3月以来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出量已逼近2020年武汉封城时期,近期人民币汇率周度贬值幅度也创4年来最大
更早介入、更严管控可能是常态化防疫的重要部分,这能降低严重级别疫情的暴发概率,但也意味着以居民储蓄意愿为代表的更深层次改善及经济回归常态需更长时日
海外开始担心疫情持续扰动下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或将对外贸外资产生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2020年初以来最严峻的探底过程
中美政策利差将进一步收窄,预示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压力的积累,对中国稳增长政策工具的选择提出挑战
当资源大国陷入战争后,其对全球经济往往会造成“滞”与“胀”两方面的后果
我们相信今年稳增长的方向、决心和实现程度,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市场化方式,使经济结构在逆周期过程中不过于僵化,而是朝着市场的方向发展
目前联储加息周期在即,国内稳增长亟需政策发力,海内外经济迥异之下能否做到“以我为主”?
综合对比海内外力量,本轮美联储收缩的幅度频率或更易主导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
与历史不同,本轮房地产收缩的症结更多来自房企等供给端的约束,而非传统的购房需求端
2022年增速目标无论定在5%还是5.5%,都不能低估政府稳增长的决心和执行力。展望新年,上半年政策集中发力,下半年经济相对平稳,这也是历次政府换届之年的基本特征
纵观历史,预期转强往往发生在政策不确定性降低以及经济趋稳的时期。如此看,新年或有转机
短期最能见效的依然是投资
信息和预期比黄金更重要,除了供需两方面正在纠偏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广大的一般的民营企业,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的边界在哪儿
展望2022年,过紧的供给约束有望逐步消退,但约束不会消失
房地产缘何急转直下?风险是否已经收敛?对宏观经济拖累究竟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