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跨境数据传输:模式与差异

2025年02月17日 14:43
跨境数据治理的核心在于平衡安全与发展。在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构建统一的全球数据治理框架。跨国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策略,以适应不同国家的法规差异
跨境数据治理的核心在于平衡安全与发展。图:视觉中国

  文|戎珂 凌昀舒 杨甜茜 黄成

  数据被视作数字经济的“石油”,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跨境数据传输对于提升商业活动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全球范围内数据政策和立法模式繁杂多样,相互之间存在不一致性,这给跨国企业(MNEs)的全球数据管理带来诸多难题。为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本文以欧盟、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制度逻辑理论,系统地探讨跨境数据传输的监管模式与演化路径、背后的制度逻辑、法规差异对跨国企业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理论基础:制度逻辑理论

  制度逻辑理论由新制度理论发展而来,主要研究制度因素如何影响组织场域。与新制度理论相比,制度逻辑视角更关注制度逻辑的复杂性和可演化性,从而解释了组织实践的差异。在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如国家、市场、家庭等,存在着多种制度逻辑,这些逻辑之间可能相互冲突。在跨境数据传输领域,各国面临着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数据流动自由与国家安全等相互冲突的制度逻辑。例如,在数据跨境传输过程中,企业期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来优化运营和创新,但这可能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和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的需求产生冲突。不同国家在这些逻辑之间的权衡和选择,导致了跨境数据传输监管模式的差异。因此,制度逻辑理论为解释各国跨境数据传输政策的差异和演变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春辉

推广

戎珂
戎珂,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Journal of Digital Economy创刊主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研究方向涵盖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与数据生态。此外,还兼任清华大学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