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T中

制造业投资框架“大迁移”

2024年08月27日 11:34
赵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资管协会 ”IAMAC资管百人“专家库专家、北外滩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国家会计学院CPA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理事、学术顾问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专硕校外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研究员、专硕导师。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金牛奖最具价值首席分析师等。代表性著作《转型之机》、《蜕变·新生》等。
赵伟

赵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资管协会 ”IAMAC资管百人“专家库专家、北外滩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国家会计学院CPA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理事、学术顾问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专硕校外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研究员、专硕导师。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金牛奖最具价值首席分析师等。代表性著作《转型之机》、《蜕变·新生》等。

2022年以来无论是“表层”盈利、还是“底层”供需再平衡等逻辑,均无法解释本轮强劲制造业投资,首先表现为需求对制造业投资的指引性明显弱化
news 原图 2024年8月14日,江苏南通,工人正在生产特微型轴承。图:视觉中国

一问:制造业投资框架的“表”与“里”?

  传统的制造业投资框架认为盈利是驱动投资的核心来源,但盈利驱动只是表层逻辑。相比于基建地产等更依赖杠杆资金的模式,制造业投资更依赖自有资金。反映在数据上,制造业投资自筹资金占比高达近90%,明显高于基建地产占比(60%以下)。虽然自筹资金同时包括自有资金和部分未统计在“国内贷款”中的非标融资,但考虑到制造业投资中国内贷款占比仅6.6%,明显低于基建地产近20%的水平。以此推断,制造业自筹资金中借入资金或相对较小,更多为自有资金,即企业盈利,这也是市场认为盈利驱动投资的原因。但从数据上来看,盈利增速与制造业投资增速却并不匹配。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鲍琦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上海校园午餐陷品质争议 配餐公司背景浮出水面

北大“80后”副校长官宣落马 曾是四川高考文科状元

越南旅游业崛起 成为中国游客东南亚旅行首选

贪腐超31亿元 外逃厅官李传良涉案财物被没收

商务部:将选取约50个城市试点发展服务消费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