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性质已发生重要变化。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总量失衡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问题的根源是结构性失衡;第三种观点认为既不是总量问题,也不是结构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主要体现在宏观杠杆的结构性变化。比对以上三种观点可以发现,周期性、结构性、机制性与体制性因素相互叠加,必须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排列。其核心问题在于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框架的方向,土地财政、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推进。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认识,不应急于对增速做出过度判断,而应更加关注新逻辑和新框架的形成。本轮政策调整的新逻辑与新体系主要包括六大内容:第一,强政策改变预期的新逻辑与新体系;第二,资产价格在宏观调控的核心作用;第三,财政部与央行建立的国债公开市场协调机制;第四,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第五,动态平衡体系建立的新支柱;第六,改革方案与逆周期调控之间的融合。
T中
刘元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逻辑与政策新思路
2024年12月05日 10:26
-
-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周期性、结构性、机制性与体制性因素相互叠加,必须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排列。其核心问题在于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框架的方向,土地财政、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推进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鲍琦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相关阅读
-
财经早知道|李强: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2024年11月26日
-
高盛预计特朗普对华实际关税税率或提高20个百分点 对中国经济拖累小于房地产
2024年11月21日
免费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财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