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特征与新趋向

2024年06月28日 12:26
尽管近两年制造业FDI有所修复,但多年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保持趋势性上升,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政策开放程度以及制造业“逆全球化”趋势有关
资料图:深圳罗湖。图:视觉中国

  本文重点从增长趋势、资金来源、投资方式和行业分布四个角度,梳理近年来(尤其新冠疫情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变化。增长趋势方面,中国FDI从疫情前的平稳小幅增长,转变为疫情后大幅流入,目前处于高位回落的过程,增速表现面临一定压力。资金来源方面,以中国香港为代表的“离岸金融中心”资金占比进一步上升,与之相关的“返程投资”现象更受关注。投资方式方面,中国绿地投资相较跨国并购渠道明显承压,全球投资方式的转变提供部分线索,由此反映出的外资集中度提升问题亦值得关注。行业分布方面,尽管近两年制造业FDI有所修复,但多年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保持趋势性上升,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政策开放程度以及制造业“逆全球化”趋势有关。

01增长趋势:高位回落

  2024年1-5月中国FDI同比降幅扩大,受一定基数影响。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1-5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FDI)累计录得4125.1亿元,同比下降28.2%。同比下降反映一定基数原因,去年1-5月FDI累计录得5748.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1-5月FDI累计值相较2019年同期仍有11.8%的增长。仅看今年5月,FDI录得523.1亿元,创2018年7月以来新低,同比下降30.6%,不过跌幅较3、4月有所收窄。注意到,2023年8月后,商务部不再公布FDI美元计价的月度数据。我们根据美元兑人民币月度平均汇率估算,今年5月FDI约为73.6亿美元,同比下降31.7%,降幅扩大主要反映美元升值的影响。

  外管局口径也反映出2022-2023年外商投资下滑的压力,不过2023年四季度以来压力有所缓和。由于数据口径、统计周期、数据处理方式等不同,外管局与商务部FDI数据存在一定偏差,但呈现相似趋势。外管局从国际收支角度统计的金融账户数据显示,中国金融账户下的直接投资在2020下半年至2022年一季度保持较高水平,但2022年二季度基本归零,2022年三季度开始转负并持续至2023年四季度,连续六个季度负增,直接投资下降压力可能高于2015-2016年。其中,“直接投资负债方或贷方”净额在2023年三季度转负,是有统计以来首次录得负值,一度备受关注;不过,该指标在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重新录得正值。

  放眼近年走势,中国FDI总量自新冠疫情后一度大幅增长。据商务部数据,2013-2019年,中国FDI保持平稳、小幅增长,平均年增长3%左右。新冠疫情以后,中国FDI大幅增长。2020-2022年,中国FDI分别录得1443.7、1734.8和1891.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5%、20.2%和9.0%,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新高,三年均值较2019年高出22.3%。

  与全球比较,2023年中国FDI同比跌幅高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但2020-2023年综合表现仍好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更优于全球。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外商投资活动,全球FDI流量大幅收缩,而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产业链完备畅通,阶段性吸引外资较快流入。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ATAD)口径,2020年,中国FDI流量同比增长6%,同期全球FDI流量大幅萎缩35%。2021-2022年,随着全球大部分地区经济逐步解封,外商投资出现修复性增长。在此过程中,发展中经济体FDI增长明显优于发达经济体。2023年,全球FDI表现进一步迈向“常态化”,发展中经济体前期修复性增长有所消退,发达经济体表现则优于发展中经济体,多数经济体FDI同比萎缩。不过,综合2020-2023年来看,全球FDI年均水平较2019年下降了23%,其中发达经济体大幅下降52%,发展中经济体则逆势增长18%。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分别增长21%和69%,排除二者后的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增长10%。

02资金来源:离岸金融中心为主

  中国FDI资金来源中,中国香港占比超过七成,“离岸金融中心”更超过八成。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FDI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中国香港(73%)、新加坡(6%)、维尔京群岛(4%)、韩国(3%)和日本(2%)。2014-2022年,中国大陆FDI总额中,平均有70%(波动区间为65-76%)的资金来源于中国香港,2020-2022年,中国香港资金占比分别达73%、76%和73%,高于疫情前水平。2014-2022年,中国大陆FDI资金直接来源于六大“离岸金融中心”(中国香港、新加坡、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中国澳门和百慕大)合计占比平均为83%,2020-2022年,这一数字分别达86%、88%和84%,亦高于疫情前水平。

  2020-2022年,中国FDI增量基本全部来自离岸金融中心,其他来源增长仍在修复。2021年,来源于中国香港的FDI金额达131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60亿美元(增长25%),同期,中国大陆FDI总额增加了291亿美元(增长20%)。2020-2022年,中国FDI总量年均为1690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了309亿美元(增长22%),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资金年均为1249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了286亿美元(增长30%),来自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六大离岸金融中心的资金年均为1449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了312亿美元(增长27%),而排除离岸金融中心后的资金年均仅241亿美元,较2019年小幅减少了4亿美元(下降2%)。仅看2022年,来自中国香港以及六大离岸金融中心的资金同比增速均回落至4%,非离岸金融中心的资金则同比大幅增长43%,处于修复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离岸金融中心的FDI可能包括“返程投资”。全球范围看,FDI资金经过“离岸金融中心”流入各国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认为,这些离岸金融中心凭借较低的税率和融资成本,在全球FDI中充当桥梁作用,实际资金来源地及投资地往往是具有实体业务的国家或地区。如果流入中国的FDI最终来源是欧美日韩等海外经济体,只是经过“离岸金融中心”流入大陆,那么这部分资金仍有“含金量”。然而,来自“离岸金融中心”的FDI可能部分来自中国大陆本土的“返程投资”。据国家外管局定义,“返程投资”指的是“境内居民直接或间接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E)对境内开展的直接投资活动,即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或项目,并取得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在这种投资形式下,资金将以OFDI(对外外商直接投资)形式从中国大陆流出,再以IFDI(对内外商直接投资)形式回流到中国大陆,继而被统计为FDI的一部分。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春辉

推广

钟正生
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2007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2010年后历任光大证券、国信证券宏观研究主管等职位,获得2015年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之后任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20年初受邀参加总理企业家和经济专家座谈会,对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