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证监会正式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国公募基金从无到有,历经27年发展,规模已超30万亿元。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是认同感和尊严感的缺失。
直击问题根源,打破规模导向
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基金公司拿着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却对投资者的利益置若罔闻。
无论是基金管理公司,还是财富管理机构,收取的主要费用都和资产规模直接挂钩。理所当然地,“以规模为导向”成为这些机构最直观、简单的发展路径。其实这也是中国金融行业的普遍打法和问题,银行、保险也一样被“规模情结”所累。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规模驱动的资管机构倾向于在市场高点发行产品,财富管理机构又往往在最好卖的时候“顺人性”营销。于是,基金规模在市场高点急剧扩张,客户纷纷“套在高位”,利益受损。类似的故事不断重演,导致投资者获得感、信任感缺失。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