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凡有事,必通报”正在成为一种惯例。这种舆情通报成为一种特殊的沟通交流渠道,考验国家和地方的社会治理能力。
通报倒逼地方政府“升级”的背后原理
一方面,地方需要迅速应对突发危机,以严肃认真的调查通报平息舆情;另一方面,国家和相关部门也在这种互动中,了解社情民意,完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和安全、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诸多关系中,实现艰难的平衡。
不为人知的是,一个重大的网络舆情,事发地的调查、通报,自始至终都处于上级部门乃至中央相关部门的关注指导之下。这不光令地方在调查的初始阶段如履薄冰,认真履职,还要考虑一旦通报失误,民意反弹,上级提级调查,亲自下场,地方就会遭遇问责。所以,担心调查弄虚作假、通报敷衍了事,虽可理解,却并无必要。但是,网民的质疑、猜测,乃至“阴谋论”,并非毫无价值,实际上,它构成了一种群众监督的形式,也是一种天然的社会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在调查通报的时候,反倒需要研判网民的这种质疑和猜疑的社会心理,并以此为调查通报的痛点需求来满足和化解,否则,通报往往难以成功。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