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人工智能“创造性破坏”的宏观推演

2025年10月27日 13:36
人工智能“创造性破坏”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在于可能会对以就业为代表的社会稳定、右倾化的政治浪潮等产生系统性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尤为关键
人工智能“创造性破坏”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在于可能会对以就业为代表的社会稳定、右倾化的政治浪潮等产生系统性影响。图:IC PHOTO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强调创新对旧技术及生产体系的替代作用。

  人工智能“创造性破坏”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在于可能会对以就业为代表的社会稳定、右倾化的政治浪潮等产生系统性影响。一方面,历史上科技进步带来“创造性破坏”曾出现卢德运动,本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对就业的影响可能大于历次的革命;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极右翼兴起并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例如反移民和民族主义兴起,人工智能投资家和商业领袖支持极右翼并推动其向深度政府势力演变等等。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罗文

推广

李超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校外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汉青学院、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2008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金融体制改革处(承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先后参与我国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制度设计。2012年至2013年借调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2016年加盟华泰证券,曾任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