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校外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汉青学院、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2008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金融体制改革处(承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先后参与我国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制度设计。2012年至2013年借调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2016年加盟华泰证券,曾任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
未来美国经济和中性利率的走势将核心取决于:财政对经济的广义支撑逐步退坡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产业周期能否接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
预计下半年在隐性债务化解和城投平台转型和剥离过程中,债券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对待非标债券相对审慎,城投平台公开债不会出现违约冲击
当前中美博弈走向“停”的阶段,贸易谈判向好,人民币汇率是升值方向
央行先降MLF利率、后降逆回购利率体现货币政策较为纠结,随着经济呈现阶段性类滞胀特征,预计后续央行价格型工具受通胀牵制,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扩信用发力
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短期偏正向, 负利率导致债券市场进入博傻阶段, 负利率政策冲击货币市场基金,负利率短期利好大宗,但并无长逻辑
在全球负利率时代背景下,负利率金融产品呈现扩散化
从各经济体的经验来看,目前负利率政策在货币和债券市场的传导较为顺畅,但对零售端和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单纯的负利率刺激仍较难实现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
渐行渐近的“负利率时代”,主要源于生产要素困局;负利率的短期逆周期对冲工具不多、且副作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