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这意味着,从2007年以来的北京地铁“2元时代”即将终结。
为何要涨价,《方案》给出的一个理由是,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还有专家称,有大量人“有事没事坐地铁”,所以得出要“涨价”的结论。对此,有网友回复说:“你以为早晚高峰挤地铁被挤成纸片是种享受吗?”
地铁是不是该提价?提价能否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地铁高票价会将把上班族挤到哪里去?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唐黎明博士指出,涨价对缓解地铁拥挤作用有限,主要涨价原因还是市财政承受不了巨额补贴而难以为继。高峰期拥堵是全民为城市规划系统的失误买单,解决之道应是城市功能的去集中化,以及北京周边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资源均衡配置。
目前北京市财政每年要补贴公交系统180多亿元,唐黎明认为,地铁涨价原因主要是北京市财政承受不了了。至于缓解高峰期地铁拥挤,这个说法难以成立。北京早晚上下班高峰刚需强劲,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规划系统的失误,中心城区承载了商业、政治、医疗、娱乐等诸多功能,导致中心区房价过高,工薪阶层只能到郊区去租房买房,形成了早晚的交通拥堵现象。她表示,这并不是地铁涨价可以缓解的。
她说,在北京依靠地铁通勤的主要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白领,和即使工作一段时间也没有钱买车的人,地铁涨价他们也不得不乘坐,只是为交通支付更多代价而已。同时,涨价的政策可能影响到一些收入更低的群体,低端劳动者或许不得不转向本已不堪重负的公交,用更多时间上的付出来降低金钱成本。
唐黎明称,在北京这样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地铁涨价遭到民意反对是无可避免的结果。参照上海、广州等地的地铁票价,北京确实有涨价的空间。但更应思考的解决办法是,协调地铁与其他公交系统的衔接,合理配置停车位、自行车道等设施,将不同形式的交通疏导好。
此外,唐黎明提出,地铁的开发运营模式也应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措施,在适当提升价格的背景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可以帮助缓解大规模修地铁的财政压力。更重要的,则是疏解城市核心区的压力,将工作、医疗、娱乐等功能分散化,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合理配置城市功能。
“当然,当下两千多万的人口也是北京这些麻烦的重要原因”,唐黎明说,而这更多要归因于北京利用其首都优势,将大量的政策、环境、物质、人才资源迅速聚集用来保障自身的供应,从而与周边形成太大差距造成的。
唐黎明表示,福利的不均衡配置使北京周边地区形成“资源塌陷”,不仅是河北与北京的巨大反差,整个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资源都过于集中在北京,这使得北京成为几乎是整个北方地区人们找工作的首选地区。从更长远看,解决拥堵的出路应该是政策和资源的更均衡配置。■
(财新记者 闻静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