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注册会计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先后就职于建信基金、国泰君安证券、恒大研究院,恒大研究院原助理院长。曾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著有《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任泽平、罗志恒 著)。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3%;二是疫情第一波冲击下,12月经济出现异常表现;三是人口总量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源自购房支出下降和理财产品赎回的超额存款,属于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真正会被用于消费的资金是1.5万亿超额储蓄,但也不会在2023年完全释放
总体上当前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压力可控,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城投平台等主体形成的隐性债务,尤其是中西部财政实力较弱的省份
刺激只能解决短期部分问题,中长期依靠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改革
11月上证综指上涨8.9%,但PMI、生产、消费、投资、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仍持续下滑,稳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
2023年美国CPI下坡路上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可能包括工资-通胀螺旋、国际油价超预期、疫情冲击供应链等
明年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于外需将大幅下行、房地产能否企稳,主要支撑力量在于基建,必须尽快启动扩大内需战略
对明年经济提出三个“稳”,稳增长是关键,政策力度更大、更加协同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切换,内需逐步企稳、外需回落,预计GDP增速在5%左右,警惕通胀反弹压力
经济层面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仍有支撑,但供需两弱的局面已成为共识,出口超预期转弱,消费恢复仍然面临居民收入不振、资产负债表受损和消费场景受限等挑战,地产不确定性仍大,生产重回收缩区间
贵州财政最鲜明的特点是债务问题,中央和贵州陆续出台了化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当前,贵州仍处于化解债务风险的攻坚期
影响后续出口动能的四个变量:外需衰退、美国去库存、汇率贬值、海外生产瓶颈
下半年从收入角度好于上半年,但支出压力不减,总体形势难言轻松。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行同时叠加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行,支出压力较大,债务集中到期
国内经济脆弱、汇率贬值幅度较大、国际收支失衡、短期债务较高、政局不稳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持续提升,尤其是阿根廷、土耳其、巴基斯坦、波兰和埃及等国风险较高
本次议息会议,正式宣告美联储不惜衰退也要坚持鹰派加息,这是因为高通胀更加持久更加严重、抗通胀的政治呼声更加迫切
1-7月份,全国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下降7.6%,创下多年来新低,结构上则出现“西升东降”等新的区域分化。部分地区财政矛盾突出,开源节流势在必行
欧洲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也会对中国产生外溢效应,造成外需放缓、汇率贬值、资产价格承压三大不利影响
短短数月间,大宗商品由盛转衰,直接原因在于全球流动性逆转,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周期切换。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同时受到约束,最终导致由盛而衰
CPI同比上行、PPI同比下行,PPI-CPI剪刀差收窄将对企业经营、居民生活、政府收入、资本市场等产生重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财政工作如刀尖起舞,“保、压、调”,每一个字都是千钧分量。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市场和社会对财政的依赖越来越大,财政的角色必须从账房先生升级为改革推动者和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