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投资人、创业者与我探讨初创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的估值难题。创业者们深信其核心技术蕴含颠覆潜力,将开拓广阔市场乃至重塑人类生活方式;加之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鼎力支持,期望获得较高估值顺理成章。投资人也渴望搭乘这波以AI、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浪潮。然而,双方对价值的心理标尺常存显著鸿沟。寻求“公允”估值成为共同诉求,但或许,转换视角方能照亮更优的解决路径。
理性而言,资产估值核心由两大因素锚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与交易博弈中的供求关系。现金流预测的基石,在于企业过往及当前的业绩数据——企业越成熟、行业越稳定,预测越可靠。但对初创企业而言,运营历史几近空白,盈利无从谈起,商业模式仍在试错迭代,传统估值模型(如DCF)赖以生存的数据土壤荡然无存。此时强求基于数字的精确估值,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如同在新生儿中甄别未来精英:面对一张白纸,精准预判谁将步入顶尖学府何其艰难?故对初创企业生搬硬套传统估值,显然非明智之举。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