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长期从事教育治理,教育+互联网研究。
新生儿大幅减少,生源进入快速下跌区间,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未雨绸缪
此番批准考生大规模就近借考,考生不必长途迁徙赶赴原定的考场,已经返乡的同学也不必再返校,完全扫平了疫情带来的最大困扰与风险
“双减”绝不是降低质量,包括降低考试的质量。以缺乏区分度的水平考试替代选拔性考试,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无效负担
让留学生自由转学回国,原则上没有问题,但必须是一个尺子,一个标准,对待所有高校,无论是不是留学生
人才是否浪费本质是一个伪命题,学历出身并不能代表就一定是人才,关键是,如果浪费,这个人才第一个就跑了,因为他永远有用武之地,永远有选择,这也是我们需要修正的一个重要观念
这已经不简单是高校教师与领导者的问题,是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拖垮名校在不断发生着
对于大多数人不赞同复读,无论是考的还不错的,还是考得比较差的,在考试已经模式化、水平化的今天,进一步都是很困难的,变化不会太大
在招生考试上不宜搞结果公平,否则很容易陷入一种反向歧视,造成更大不公平
高考作文第一项任务就是考察学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即基本语言组织能力,与隐含在背后的逻辑思维,不是文学性
选拔性考试变得越来越水平化、简单化,甚至模式化,高分考生越来越多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全面接受了家长的意见,学校显然下决心搞一批高分学生,或者说搞出一批上名校的学生
江苏2008高考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经验教训,是后面的改革需要重视的
专业、学校、地域三原则,搞清楚这几个重要问题,就可以做出恰当的选择
高等教育如此发达甚至欠缺生源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布局与家长的需求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虑。其实各地搞的中职与高职的对接模式,在变相地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又何苦拐弯抹角坚守所谓的50%分流?
彻查学生竞赛舞弊是教育评价改革重要一环,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调整方案显示,浙江方面认为高考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根据浙江近年高考改革实践出现的问题做针对性技术调整,目标直指公平、学业负担以及新高考对教育教学秩序造成的干扰等方面的问题
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70万,创历史最高纪录,但持续增长背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疲态,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山顶的拐点提前到来
国内大学需要全面反思不同人才的培养模式,本科、硕士、博士循序而进并非必然选项。哪些学科专业应该在本科层次培养?哪些应该在本科后培养?哪些还需要一定前置条件,并不适合直接面对普通学生招生?
“双一流”建设明显是在引导高校做自己擅长的事,不能什么专业都办、贪求大而全。并且,不仅是学科专业,还有层次调整,即培养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绝不是把招生卡住,就能全面改变教育“国退民进”的局面。教育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公平”,公办学校需要赶上去,而不是把私立民办学校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