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硕士学位。于1989年加入伦敦普华永道,1994年加入伦敦SG Warburg(瑞银前身),后于1996年移居香港。他曾分别担任瑞银亚洲并购业务及金融机构主管。2009-2015年间为瑞银亚洲投行部主管。
投行工作和信仰能共存吗?两者是不矛盾的,投行家处理金钱和金融相关业务,但不代表内心一定以金钱挂帅。相反,一个不在金融界工作的人,却可以成为金钱的奴隶
优秀的运动员如何在竞争压力下发挥水平、教练如何管理顶尖球队,这些经验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商界和管理人员去广泛运用
亚洲经济整体来说仍在成长期,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发展。亚洲的公司中,家族企业和国企所占比重大,他们对并购的心态,和一家由职业管理人及机构投资经理主导的西方企业截然不同
有所谓光环其实就不健康,它意味着泡沫存在,意味着人云亦云。从薪酬回报看,有其他职业比投行更高;论工作时间和压力,很多职业比投行轻松。投行适合一些人,不适合很多其他人,年轻人要走自己的路
投行防范风险很重要的一环,是建立自身的文化。公司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和竞争对手区别在哪里,风险与盈利如何平衡?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对金融危机过后的投行十分关键
机会终于来到,我和另一位同事被任命为联席亚洲投行部主管,开启了在这个岗位上六年的职业生涯
很多其他国际投行境内业务起步较迟,或是受到境内合资伙伴的限制,不能和境外业务对接。瑞银证券成为我们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改革进程当中,外资若能了解国情、耐心投入,找到结合中国需要与境外做法,便可能抓住商机
我们努力寻求突破,在2000年完成和拿到三个项目——盈科并购香港电讯、地铁民营化和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这“三大战役”对瑞银的亚洲业务影响深远,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泡沫一破,其摧毁性不限于企业和经济层面,还能使政府倒台,甚至社会秩序崩溃。中国近年整体杠杆不断上升,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隐忧
很多有志加入投行的人都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机会在欧美工作,应该先在国外开始,还是尽快回亚洲?答案因人而异,地点各有千秋。对我而言,伦敦总部将近三年的时间,是我投行生涯一个重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