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高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他目前还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在之前,徐高曾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瑞银证券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兼职经济学家等职。徐高拥有北京大学颁发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及西南交通大学颁发的工学硕士、学士学位。
全部文章
徐高:达利欧的国家债务认知错在哪里
对一个国家而言,债务的真正约束在国家的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国家债务可持续,而产能不足、内需过剩的国家债务不可持续
2025年07月24 14:36
徐高:关税战的深层逻辑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中国必须保持经济稳定,而事实上中国拥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来维护经济增长的稳定
2025年06月17 15:26
美元、贸易逆差和全球化逆流:深度理解美国关税战的逻辑和影响
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源于内需不足这一失衡经济结构。如果外需的压力能够让中国克服经济发展的惯性,切实推进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实现消费转型,则外部压力反而能成为经济转型的契机
2025年05月08 15:35
徐高:政府收入应积极还付于民
政府不把收入还之于民,自身也不积极花钱,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因此循环不畅,陷入一种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2024年11月15 10:45
稳定市场的强心针
超预期的宽松政策会比较明显地提振资本市场的情绪,但是否能够带动实体经济增长企稳,还需观察接下来财政政策的走势
2024年09月30 10:55
刺激政策的是非之辩
刺激经济不是“饮鸩止渴”,而是经济结构失衡前提下稳定经济的必要之策。不能将这种技术性的、需视情况而灵活使用的手段,与长期要坚持的大政方针对立起来。否则会画地为牢,自我设限,人为加大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难度
2024年08月19 15:00
稳增长的政策选项
当前下行压力来自于内循环而非外循环。关键堵点是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高企所导致的地产销售疲弱。此时,货币政策带动实体经济需求的能力有限
2024年07月22 10:12
中国经济上中下策,要避免滑入不利局面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政策的回旋余地仍然很大,未来需要坚决避免走向“下策”,而用“中策”来争取时间,最终用“上策”来化解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
2024年03月28 18:29
既然那么“不准”,为什么还要做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的准确度看上去如此之低,甚至有些时候看起来还会误导,为什么经济学家以及市场分析师们还乐此不疲呢?换个问法:准确度如此之低的经济预测,它的意义何在?
2024年01月16 13:50
张五常的通胀建议与“五常之问”
中国通胀偏低只是表象,如果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仍然阻塞,就算央行降准降息放松货币,通胀恐怕连2%都很难够得着,就更别提6%了
2023年12月18 11:33
“先立后破”重在“慎破”
重提“先立后破”,纠偏中国新旧增长动能转换中政策过度压制旧动能,侵蚀经济增长基本盘的倾向,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才能巩固,社会预期才能改善
2023年12月11 09:59
稳增长需要先稳政策预期
当前如果因为今年全年5%的GDP增长目标似乎可以达成,就降低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好不容易形成的经济向好趋势很可能戛然而止
2023年10月23 10:30
从汽车和地产看经济增长引擎
在稳定存量增长引擎方面,过去几年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地产投资收缩与开发商信用风险上升
2023年10月19 10:52
理解中国地方债问题的三个维度
考虑到地方债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单一制”政体下的央地关系,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较好方式是,中央政府发国债置换国债口径之外的其他地方政府债务
2023年10月08 15:43
增长短期触底,地产困局未解
在地产供给瓶颈大幅收紧,且2021年启动的“集中供地”政策已推高大城市地价的时候,地产需求面的放松政策越来越会让房价成为一个问题
2023年09月18 10:45
内需不足是个收入分配问题
没有看到内需不足背后的收入分配约束,在没有增加消费者收入的情况下试图刺激消费,在还需要投资创造需求的时候打压投资,是内需不足问题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
2023年08月29 15:15
中国经济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出路
分析中国经济不得不考虑一个前提条件——长期消费不足。在此基础上,经济的前景有四种可能,中国有三种对策
2023年08月15 11:03
破立之间的经济压力
只有停止人为的“破”,守住中国经济的存量,同时促进“立”,培育更多的新增长点,中国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要求
2023年07月18 13:08
推进消费转型需要“全民国企持股计划”
中国消费不足,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市场化机制——依据消费者的时间偏好以及投资回报率,动态地在居民与企业两大部门之间最优分配国民总收入
2023年07月10 13:22
需要纠偏对中国债务的认知
缺乏宏观思维,忽略中国经济的宏观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产生的原因,仅凭微观逻辑而就债务谈债务,很容易形成对债务的偏颇认知,进而影响到政策
2023年06月28 15: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