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T中

需要纠偏对中国债务的认知

2023年06月28日 15:32
徐高
徐高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缺乏宏观思维,忽略中国经济的宏观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产生的原因,仅凭微观逻辑而就债务谈债务,很容易形成对债务的偏颇认知,进而影响到政策
news 原图 给定中国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大环境,中国需要加杠杆。此时首先应该由政府来加杠杆——即政府发债来扩大财政支出。图:视觉中国

  进入2023年2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当前各方虽普遍赞同应该通过更有力的宏观政策来稳增长,但在如何稳增长方面仍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中国债务的认识。

  中国的债务,必须要放在中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背景中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中国因为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联系被割裂,在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时候,流向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和股权高度集中的私企)的收入并不会自动变成企业向居民的分红。这就使得中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问题不会被市场自动纠正,从而长期存在。由于内需之中,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派生需求,所以当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偏低,就会衍生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肖子何

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述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