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大学问与包容大学问的制度

2006年09月04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在长期内有较多重大创新的制度,究其原因,在于更能够包容导致了重大创新的学问和生活方式——它们往往表现为异端。最具包容性的制度,以允许多样化的个体生活方式为特征,并且这一制度还必须不被它内部的制度冲突所瓦解

  汪丁丁

  所谓“大学问”,在中国传统里就是“学究天人之际”的那种学问。在西方传统里,是开普勒感叹的那种科学发现——它的真正意义可能需要在未来的500年内才逐渐呈现给世人。因为,就连上帝自己,尚且等待了1700年呢。那是何等境界?悠悠千载,漫漫百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这样的大学问可遇而不可求。人类各知识领域几乎每一位大学问家,被问及怎样创建了如此辉煌业绩的时候,总要补充一项成功因素,那就是所谓“幸运”。另一成功因素是“灵感”。哈尔摩斯在1958年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数学家不是一台演绎机器,而是一个人,他得到新的数学观念并不只靠纯粹的思索和演绎,而是靠流汗、尝试、归纳,还有,就是当他幸运时降临的灵感。”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汪丁丁

财新传媒学术顾问,财新网“丁丁随笔”专栏作家,《新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返聘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席。著有《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经济的限度》《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行为经济学要义》等作品。

版面编辑:梁晓伟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