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
我个人认为,不管上什么标准,3G对中国的用处都很小。
过去业界一直在争论中国应该选择哪种3G制式,却忘记了根本目标。不论选择TD也好,WCDMA也罢,总之应想清楚上3G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满足特殊集团的利益,还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若说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恰好今天早上,摩根士丹利(香港)发布了一则分析,披露全球最大的3G运营商和黄去年在3G业务上亏损高达300亿港元。这对我们讨论3G该不该上非常重要。和黄进入3G业务已有七八年之久,仍难免每天将近1亿港币的亏损。这对中国的3G选择意味着什么?
和黄的巨额亏损,清楚地表明3G的市场需求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试想,和黄的3G布局全部在香港、欧洲、澳洲等发达市场,用户支付能力强;即使这样,用户也没有多大需求,多年仍难以获利。中国市场用户支付能力远不能与发达市场比,用户需求只会更低,若轻易进入3G,难免重蹈和黄覆辙,这样将非常危险。
从全球来看,3G市场需求异常低迷。和黄去年为了发展用户,曾推出被业内称为“饮鸩止渴”的措施,就是在3G手机上捆绑免费网络电话SKYPE,和黄的目的就是快速发展用户,然后卖掉。但即使这样,也没开发出多少需求,300亿元巨额亏损就是明证。
中国是否需要上3G,一个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市场需求。我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很难出现足够的需求来支撑3G。我们不妨以联通的CDMA
1X为例,这个技术非常接近3G,但是这个业务推了三年多,用户发展非常不理想。现实的需求就是这样。
我们还可以拿中移动的彩信业务为例来分析。中移动推广彩信三四年来,投入大,收获少,很难改变亏损状况。一个小小的彩信都难以获得足够的用户,更高级的应用如视频等,又会命运如何?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发达的2G网络,完全可以满足需求。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运营商能看清楚3G如何赚钱,中国不应冒这个风险。和黄就是前车之鉴。
现在中移动在十个城市进行TD布网,至少将耗资200亿元人民币;而在没有明显需求的情况下强推TD,将形成典型的“钓鱼工程”——这十个城市的布网仅是一期工程,若全面推广开,则至少需要上千亿元投资,一期投入的200多亿元就是“鱼饵”。
当然,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中国应推动3G。中国应参照两个标准来确定上3G的时机:一是看和黄何时开始赚钱,二是看联通CDMA
1X业务何时供不应求。这两个标准对应的是市场需求何时真正到来。通信技术发展很快,或许那时候中国已经可以超过3G,直接上4G了。
3月20日,中移动正式向八家设备商发出TD-SCDMA(下称TD)设备招标标书,TD招标在观望和质疑中拉开大幕。
按照业内的估计,今年四季度之前,中移动将在全国十个城市完成布网工作。届时,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将率先获得商用。
这样一来,WCDMA、CDMA2000和TD这三种国际电联的3G标准在中国都有网络支持。其中,从GSM网络可以平滑过渡到WCDMA,而CDMA网络可以过渡到CDMA2000,这两种制式在国际上都有成熟的运营经验。而TD是中国独有的制式,既没有网络,也缺少运营经验,所以中国在3G建设上给以TD先行一步,以实验网的名义来完成网络搭建和获得运营经验。
但是,在“中国是否应当上3G”以及“应该选择哪种制式”问题上,曾引发了持续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与国际标准接轨,优先采用WCDMA和CDMA2000;另一种观点认为,TD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政府应该予以支持。
目前,支持TD先行的观点占据了上风。但是,在各种声音争论制式选择时,关于3G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市场需求问题,似乎一直被有意地回避。从全球看来,3G业务从来没有争取到足够的用户使其赚钱。那么中国又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