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改革新论 > 正文


中国如何应对量化宽松政策

特约作者 张斌
2012年11月29日 14:29
量化宽松政策促成了全球大范围的、持续的负真实利率,这有悖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对于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也不是好消息
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将提高包括能源、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图为2012年9月,长三角一粮食接运码头上,输送带正输送进口大豆。
 

  【财新《中国改革》】(特约作者 张斌)2012年9月,欧元区、美国、日本等诸多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相继出台了进一步的购买资产计划,开始了新一轮全球量化宽松。欧央行采取的是冲销式的购买措施,目的在于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QEIII主要目的是推动实体经济复苏;日本央行的政策目标一方面是刺激国内经济,一方面是应对QEIII政策带来的日元升值压力。

  本文梳理了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各种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以QEIII政策为例,判定了QEIII政策对中国短期宏观经济的影响。总体来看,QEIII政策对供给面的负面冲击大于对外需的正面冲击,即便是从短期看,QEIII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负面的。QEIII对内需的正面冲击不宜被判定为正面影响,因为这个判断成立的前提是国内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总需求管理不到位,支持这个前提的证据并不充分。此外,我们还应重视QEIII对中国外汇储备真实购买力的侵蚀,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威胁。

版面编辑:赵军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