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聚焦 > 正文


解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之谜

2019年04月10日 11:1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根源是经济运行效率出了问题。央行即便是牢牢抓住银行中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更需警惕的是,一味要求央行主动创造货币,对于经济和金融的长远发展未必是好事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任务由对“灰犀牛”的防范,转为激活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宏观政策强化了逆周期调节,“六稳”成为主要导向。但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其中,最为典型的矛盾就是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图/视觉中国

  特约作者 张涛 路思远

  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任务由对“灰犀牛”的防范(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和违法违规集资),转为激活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宏观政策强化了逆周期调节,“六稳”成为主要导向。但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其中,最为典型的矛盾就是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纾困应急举措难除病灶

  从微观数据看,伴随纾困政策密集出台,民企的再筹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19年一季度违约情况较2018年末也有了好转,但民企困难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过去的五个季度期间,中国债券市场累计实质性债券违约规模超过1330亿元。

图1:债券违约规模和违约发行体单季情况(2018年1季度至2019年1季度)

责任编辑:杨哲宇 | 版面编辑:许金玲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