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彭凯平:我们与幸福的距离

2022年03月21日 11:09
很多幸福感的诞生正是来自对痛苦或不幸的超越,空想而缺乏内容的幸福是苍白的,世故而缺乏意义的幸福是无趣的

  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也正是这次联大会议决定,将之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全球性质的“国际幸福日”。

  很显然,全球的幸福追求并不仅仅是从十年前才有的。千百年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思考幸福、寻找幸福、定义幸福、憧憬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古希腊人来说,幸福意味着诸神特殊恩赐,只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春辉

彭凯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博士。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2009年入选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千人计划),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联合主席。中国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