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11):政治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01月22日 14:27

经济增长促使社会新参与者出现,随之,他们要求在更为公开的政治制度中获得代表权,从而推动向民主的过渡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10):政治发展和政治衰败
01月20日 14:52

两种政治衰败——制度僵化和家族制复辟——经常同时发生。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即家族化官僚,会极力阻止改革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9):政府负责制的兴起
01月13日 15:42

物质条件和技术的每一项进步,落在不受制衡的国家手中,便意味国家更有能力为自身目的而严格控制社会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8):法治的起源
12月28日 17:37

最深刻意义上的法治意味着:社会产生共识,其法律是公正和既存的,能够约束其时统治者的行为;享有主权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法律;统治者的正当权力只能来自法律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7):基督教使欧洲退出亲戚关系
12月22日 16:21

不管其动机是宗教的,还是经济的,天主教会变成了独立的政治参与者,其建制化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社会的宗教权力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6):印度的传统
12月16日 16:12

如果我们把中国案例当作政治发展的标准直线,印度社会大约在公元前600年走上一条“大弯路”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5):国家效率源于论功行赏而非亲戚关系
12月14日 14:37

论功封赏的原则始于军队,辗转传入文官体系。中国发明了现代官僚机构,永久性的行政干部全凭能力获选,不靠亲戚关系或家族人脉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4):战争创造了中国早熟的国家机器
12月09日 20:03

中国国家形成的主要动力,不是为了建立壮观的灌溉工程,也不在魅力型宗教领袖,而是无情的战争。战争和战争的需求,在1800年内,把成千上万的弱小政治体凝聚成大一统的国家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3):亲戚、部落、国家层次社会的演进
12月08日 14:48

以非人格化形式的政治关系取代“部落”政治的斗争,仍在21世纪继续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2):人类的自然状态与政治的产生
11月25日 13:19

社会在规则上趋向保守,是政治衰败的来源之一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1):如何建立和维持有效政治制度
11月18日 14:20

人类是循规蹈矩的生物,生来就倾向于遵守身边的社会规则。当现存制度与即时需求发生“断裂”时,既得利益者会起而捍卫现存制度

芬兰如何做到富而不奢、小而不弱
10月17日 10:06

还是那些人,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些资源,芬兰从前贫穷落后,如今富裕发达,什么原因?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现代世俗政治通过惨痛历史经验才习得
09月30日 13:52

现代世俗政治并不是自动地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相反,它是某种必须通过惨痛的历史经验才能习得的东西

可能成为帝国主义基础的民族主义
09月29日 16:08

民族主义完全可以取代王朝野心和宗教野心成为帝国主义的基础,德国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情形

战争信奉者只看到力量没看到意图
08月19日 07:52

对外部威胁的感知,并不是由一个国家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客观”地决定,而是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加载更多
赖海榕
比较政治学博士(CEU, Budapest),经济学硕士、学士,语言学和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比较,著有《中国试验:从地方创新到全国改革》(英文,布鲁金斯出版社;中文,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前景:世界与中国》、《五周入门五种外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