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
订阅
数据
我闻
机构订阅
会议
Promotion
应用下载
帮助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首页
经济
金融
公司
政经
世界
观点
mini+
博客
周刊
图片
视频
数据
English
更多
科技
地产
汽车
消费
能源
健康
环科
民生
ESG
数字说
比较
中国改革
专题
数据
财新一线
私房课
会议
Promotion
运动家
企业用户
应用下载
帮助
全部文章
货币政策即将达到极限
未来几年或将是政策制定者推动结构性改革最后的机遇
2016年09月23日 08:17
短期稳定下的债务问题
当前针对去杠杆和坏账处置的应急政策只能在短期为改革推进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长期看来,打破“僵尸”企业对资源分配的扭曲、降低全社会信贷增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
2016年04月01日 10:44
“开门黑”背后的政策矛盾
从本质上看,股市和汇市巨震反映了中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改革与维稳诉求的政策不一致性
2016年01月11日 11:38
“新供给改革”改什么
政策制定者应在仍有能力平抑经济波动的条件下,以务实的态度尽快推动供给端改革;短期内不应对改革的成效抱有过高的期望;对市场干预则应避免由“有限管理”上升为“全面控制”
2015年11月19日 11:56
八月,不用过度恐慌的市场动荡
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继续容忍短期内的波动加剧作为完善市场制度的代价,合理设定经济增速目标以避免政治目标绑架改革和经济增长,中国仍然有望在长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年08月31日 14:53
汇改的示范作用
长期来看,汇率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避免行政手段对经济运行的过分干预。政策决定者应尤其注意政治目标是否绑架了改革的推进
2015年08月12日 16:26
政府与公众预期
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监督有利于建立有纪律的政府,进而降低决策制定过程的交易成本;政策制定者在信息公开和公众交流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5年07月16日 09:14
经济下行 改革应该更温和?
一种流行的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当前应推出较温和的改革,经济触底后再考虑更长远但对增长负面影响更大的改革。然而,这既需要政府能判断哪种改革负面影响更大,也能采取措施降低负面影响——随着政府对经济控制能力的减弱,这一假设并非一直成立
2015年06月17日 13:35
加载更多
王戴黎
Guard Capital亚太区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青年学者。曾经担任Roubini Global Economics东北亚高级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hazen Institute访问学者,南丹麦大学区域经济学院研究员,中信产业基金兼职宏观经济学家。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理学学士(数学学院)。
专栏最新文章
洪灏:特朗普关税熔断美股
智能网联与燃料电池汽车:地方汽车产业“十五五”战略布局(二)
在关税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安中保持专注
对等关税落地在即,市场如何咀嚼
为何“关税焦虑”推升黄金
王喆:中国新经济指数接近历史高点
铜金高涨,未来如何演绎
小米车祸:雷军面对重大突发危机为何会陷入困境
货币政策即将达到极限
短期稳定下的债务问题
“开门黑”背后的政策矛盾
“新供给改革”改什么
八月,不用过度恐慌的市场动荡
编辑推荐
百万美元抽奖 马斯克斥巨资是激励还是贿选?
万斯“强登”格陵兰岛 丹麦抗议美国企图夺取控制权
PMI
|
美国制造业PMI转向收缩
世界
|
特朗普对等关税落地在即
汽车
|
SU7交通事故三人死亡后续
健康
|
又一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落地
封面报道
|
美国经济:风暴的起点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ICP证090880号
京ICP备10026701号-8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第01015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第直100013号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85905050 13195200605 举报邮箱:laixin@caixin.com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啄木鸟公益基金会
|
意见与反馈
|
提供新闻线索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