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赤字货币化的思考

2024年04月08日 13:51
中国到了要赤字货币化的时刻了吗?中国需要赤字货币化吗?
1994年12月26日,日本街头。图:视觉中国

  近期随着财政部发行超长期国债,有市场人士认为政府或准备允许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进而可能赤字货币化。首先,我们跳过中国实施赤字货币化的法理上或技术上的讨论,直接回答两个问题:中国到了要赤字货币化的时刻了吗?中国需要赤字货币化吗?

  赤字货币化是一种政策手段,其实施起来并不复杂。但其背后代表的理论和逻辑却并不简单,这种政策一般是面临长期通缩风险时才会考虑实施。如果前期不承认受到长期通缩的威胁,财政与货币政策反应太晚、太弱,错过传统货币政策实施窗口,那么即使之后坚持实施赤字货币化,政策出台之后经济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难以较快达到预期目标。这种案例就出现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身上,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来评估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和效果。

日本政府未预料到长期通缩的到来

  日本政府未预料到长期通缩的到来,是其在1991年至1995年政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对这一判断,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的《泡沫/通缩时期的日本经济与经济政策》著作以及时任大藏省国际金融局长的行天丰雄在《时运变迁》中都给予认可。美国和欧洲、甚至日本国内的广泛共识是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太晚、太弱。克鲁格曼(1998)指出,1991年至1995年期间没有大幅降低实际利率,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出现。Ahearne(2002)分析到:“在1991年第一季度到1995年第二季度期间,如果日本央行额外降息250基点,就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边放

蒋飞
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