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贷款好像不再依靠信贷逻辑来判断了”,“我当年入行时学的信贷知识用不上了,我们都是被市场拖着走啊。”最近与银行客户经理、中后台内控内审人员交流,常会听到类似言论。
有人认为高风险的小微业务不适合如此低利息的高速增长,很多小微企业并不具备贷款资格和相应还款能力。那么普惠贷款的高速增长真的已经背离信贷逻辑了吗?
普惠贷款的“高速低息”扩张,本质上是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稳定)与市场逻辑(信贷风险定价)的博弈。要辩证看待这一问题,需从微观风险、宏观逻辑和制度设计三个维度分析。
微观视角:信贷逻辑的合理性担忧
据官方数据,中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大约3年,超60%无规范财务报表。但是,近三年来普惠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增大,四大行纷纷开始延长普惠贷款期限到5年、10年,甚至个别固定资产类贷款到20年。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约2.6%,但第三方研究估算实际超5%(因续贷、借新还旧未计入不良)。利率近三年来在逐步降低,貌似与高风险需要高利息来覆盖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