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发展与过度金融化:为什么中国要预防“脱实向虚”

2025年11月21日 10:21
金融体系的发展并不总是带来正面的结果。在经济成熟期,实业回报率相对下降和资本收益更高,更容易导致金融化膨胀,挤出创新,并损害劳动收入份额
中国的政策重点并不是金融业的规模,而是它的质量;不是抑制资本市场,而是矫正资本市场的激励结构。图:视觉中国

  过去几十年,“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几乎是经济学的常识。银行越稳健、资本市场越完善、融资越充足,企业投资越容易、经济效率越高。这套逻辑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Ross Levine。

  但另一套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观点正在出现。正如商业史学家William Lazonick在《哈佛商业评论》所指出的,金融体系并非天然支持增长。恰恰相反,当企业被“股东价值最大化”主导时,金融可能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变成侵蚀创新与牺牲劳动者利益的“抽血机器”。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推广

包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研究生院助理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