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聚焦 > 正文


央地分水岭: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现代转移支付体系

文|王瑞民
2025年09月15日 12:13
分税制改革后转移支付成为重塑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格局的重要因素
不同增长率设定下的税收返还占两税收入的比重模拟。

  财政是观察社会的最好切入点之一……尤其在旧形式开始消亡的社会转折点,总是包含原有财政模式的危机。

  ——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

一、作为央地分水岭的分税制及其实施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利润下滑,甚至相当一部分出现亏损,下游消费品行业对上游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的带动作用下降,中央直属企业的利税上缴自然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中央财政高度依赖地方上解,而地方往往倾向于将本应上缴的财税收入藏匿于企业或从预算内转移到预算外,导致“两个比重”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份额从1978年的39%下降到1993年的22%,财政收入占GDP份额从1978年的31%下降到1993年的12%。以至当时有论者认为,财政分权已超过“底线”,不利于中央政府履行职责,并有可能造成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此外,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市场经济要求财税体制稳定、规范、公平、透明,而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频繁变换的财税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财政短期行为与逆向选择不可避免。

责任编辑:杨哲宇 | 版面编辑:罗文

推广

视听推荐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