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清,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面对疫情冲击,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出台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短期困难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大水漫灌”
考虑到2020年CPI可能弱于市场预期,本来CPI就不制约央行,现在制约将进一步下降
从目前形势看,降息的条件比9月更弱,一方面中美关系超市场预期缓和,另一方面CPI同比大概率维持在至少3%,此外政府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显著上升
展望未来,是否会出现降息,主要看中美贸易冲突是否重新升级、通胀是否趋势性下行、经济是否显著破位下行,目前还看不到这种可能
8月工业增加值、社零、固定资产投资全面低于预期,且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4.4%,创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尽管汽车生产大幅回暖、基建回暖、房地产高位向上,经济数据仍然显著下行
在价格型调控货币政策框架下,降准的意义弱化,OMO、MLF利率是货币政策方向的关键。如果出现“降准+不降息”,则意味着货币政策仍然是不松不紧
无论是从“以我为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兼顾外部平衡的角度出发,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加码宽松或降息的空间都不存在,央行货币政策大概率维持“不松不紧”
从积极协调到全面激化之后,中美贸易战的进程转折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极为重要
现在已经出现“资产荒”的迹象,核心是钱不值钱:对内,无风险的债券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对外,美元价格上涨,人民币贬值
房地产政策变化的核心,是在“宽货币”已经成为既定政策的情况下,抑制房地产泡沫将成为重中之重,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将逐步退出
此次“定向降准”与4月“定向降准”有很大不同,完全释放增量货币,更符合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的特征,同时不再强调降准的“对冲作用”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稳健中性”,继续推进“三大攻坚战”,但稳健中性的内涵绝对不是利率“一成不变”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流动性的定调切换至“合理充裕”,是比“定向降准”更为至关重要的政策信号
中美贸易问题,无疑给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从最终结果来看,无论中美贸易问题如何解决,最终一定都是利空中国经济的
不要被工业增加值同比、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数据误导,应当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的严峻性,这是政策决策的基础
5月社会融资数据“断崖式下跌”,金融周期“早已越过”周期顶部,金融周期顶部“后知后觉”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错综复杂,经济总量上韧性较强、结构性成为更主要矛盾、供给侧改革影响巨大、大国博弈下净出口前景不明,这与过去经济周期大起大落形成天壤之别,市场惯用的“线性趋势外推”思维方式需要更新换代
当前欧洲政治动荡明显,新兴市场国家波动更大,或成为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放缓释放的供给因素,不代表最终需求转好
美元指数与原油价格背离历史走势的“齐涨”不可持续,“强美元、弱原油”的概率更大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接受了美国的“对等原则”,在贸易逆差、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等方面均与美国对等,承担了比中国国情更大的国际责任